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威海老百姓捂紧钱袋子:人均储蓄存款1.8万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8日19:23 青岛新闻网

  新春伊始,一份新的威海市居民储蓄余额调查也“新鲜出炉”:457.3705亿元,这一存款数字再次创下我市居民储蓄的历史新高。

  储蓄存款的增多,一方面意味着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了,但另一方面也表明,虽然我市人均存款已达到1.8万多元,但不少市民花起钱来仍然谨慎小心,不敢大手大脚。市民为何捂紧“钱袋子”不松手?是什么因素在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让我们来了解三位
普通市民的消费故事,也许从中可窥知一二。

  人物:杜霞(市区某医疗机构职工)

  消费心得:花钱精打细算,全力以赴为儿子考大学“攒钱”

  杜女士和丈夫均属“工薪族”,丈夫在机关从事行政工作,两人每月工资收入合计3500元。杜女士目前在市区有两套住房,一套供家人居住,另一套房子每月有1200元的租金收入。与绝大多数普通家庭一样,儿子读书是他们目前最大的一项家庭支出,也是他们拼命攒钱的“动力”。

  说到孩子的教育,杜女士用“不能含糊”四个字回答记者。谈到家庭消费时,杜女士拿出家里的计算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儿子在威海一中上高三,一学年的学费是1700元左右,再加上其他书杂费、午餐费、通讯费,每个月的花销在700元左右。家里的日常开支、生活费用、人情往来每月在1000元左右,除去这几笔“雷打不动”的固定支出,剩余的钱她都要存入银行。“每月,我家先生的工资卡一般都不会动。”杜女士对记者说。

  杜女士还告诉记者,她和丈夫从儿子上初中时就开始着手给他攒上大学的钱。有时候一些其他收入,他们也“积零为整”存入银行。“去年单位发的‘年终奖’我就直接存了定期。”杜女士说。

  “儿子在班里成绩很好,他以后肯定要上大学、考研究生,可能还要出国。儿子想读到什么时候我和他爸就供到什么时候。可哪一步都需要花钱,不攒钱能行吗?”杜女士在谈到儿子未来的教育投入时,脸上透着一份坚定。

  除了日常开销,杜女士把钱全都存进了银行,对此她的朋友曾建议她选择投资回报率更高的置房、保险等其他形式,但她一直没有采纳。“儿子很快就要考大学,我们双方父母的年纪也都大了,不存点钱怎么应付未来的支出和风险?”

  专家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中的调查显示,子女教育费用高居居民总消费的第一位;而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第四季度关于“储蓄目的”的调查也显示,居民储蓄的目的排在首位的就是“攒教育费”。

  对杜女士为儿子上学攒钱的做法,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教授董昭江分析认为,近年来教育费用攀升大大强化了居民的储蓄愿望,影响了城乡居民家庭的消费倾向,这也是目前市民消费信心“裹足不前”的一大原因。市民这种进行储蓄或临时储蓄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不敢花钱”是对未来预期收入不肯定的选择。

  人物:王伟(市区个体商贩)

  消费心得:一分钱掰成两半儿花,给儿子攒钱装修,为家人努力攒医药费

  王先生住在市区近郊,在市区从事日常百货的批发、零售已经5年了。他和老伴儿也间或做点水产品、医药保健品的零售,用他自己的话说“什么行情好,就做什么”。

  王先生和老伴儿一个月的生活费大约400元,除去联系业务的通讯费、交通费等各种花销,每年全部收入的70%、大约2万元都要存到银行里。

  “我们老两口都50多岁了,现在看病动不动就得上千元,万一哪天生个什么病,没有点家底怎么行?”王先生告诉记者,他老家还有老母亲需要照顾,儿子在文登某事业单位干财会,工作已经2年了,明年打算结婚。儿子装修房子最少需要5万至6万元,他和老伴打算“支援”5万元。“以后用钱的地方多了,除了把钱掰成两半儿花,还能怎么样!”说到拼命攒钱,王先生一脸的无奈。

  采访结束时,王先生向记者透露,他除了把钱存到银行里以外,还在市区某保险公司买了两份价格不等的“分红保险”,作为储蓄外的理财项目。

  专家分析:针对王先生的“小九九”,董昭江教授说:医疗费用、养老和房子装修对市民消费信心的影响,与教育支出相比,丝毫不逊色。虽然,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住房、教育、医疗等制度的改革,但从短期看,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仍在提高。“这些没有医疗、养老等保障的人,显然有后顾之忧,无论他们收入多高,因为对未来医疗、养老等支出心里没底儿,也是不敢乱花钱的。”董教授说。

  人物:刘君鹏(高区某电脑公司编程)

  消费心得:按捺住对名牌的渴求,改变消费观念,只为有朝一日能圆车房梦

  刘君鹏2002年毕业于济南某大学计算机系,工作3年,薪酬也从开始的1000元涨到现在的3000元。大学时期消费欲旺盛的他,当年是父母给多少,就花多少,是名副其实的“月光族”。他过去一直信奉“钱挣来就是用来花的”的消费观念。可是,工作的第二年,小刘因为打算置房买车,消费观念发生了“急转弯”。

  “我的老家在外地,虽然我的父母都是退休干部,医疗、养老都有保障,但现在要在威海买一栋位置好、面积合适的房子,十几万的首付也不是件轻松的事。况且以后我还想把父母接来居住,还要买车。不能再超前消费了。”小刘说,他们同事都是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尽管“钱袋子”不鼓,但对名牌有股难扼的冲动。并且,同事之间经常也谈论到名牌,比如手机、电脑、衣服等,如果你在这方面是“门外汉”,那就显得很“掉价儿”!所以,他现在学着精打细算,专门挑那些名牌打折的时候去买,能省不少钱。“我想争取在5年内把车和房子都搞定!”小刘讲到自己现在的消费状况时,显得很兴奋,也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最后,小刘高兴地告诉记者:“最少时,我一个月也能存2000元钱。”他还向记者透露,自己和家人已经看好了党校附近的一栋房子,只要父母再支援几万,首付就可以解决了。

  专家分析:人民银行威海市中心支行一位专业人士分析,像小刘这部分人群参加工作时间不长,收入虽然不低,但因为挑起了家里“买房买车”的大梁,日常消费中也捉襟见肘。这个群体短期内一般还不具备高消费的能力,现在他们储蓄,主要是为将来的一次性消费做准备。

  对于小刘的消费行为,董昭江教授认为,小刘打算买车的“位置消费”行为,是一个可喜的变化。这表明,现如今一部分人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吃、穿、用的基本消费,而是把精力和财力向诸如置办房子、买汽车、旅游等显示自己社会地位的“位置消费”或者说“身份消费”转移,这群人在城乡居民中虽然所占比例不高,但这预示了整个城市经济、社会良好发展的总体趋势。(本报记者曹石岩文/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