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徐光春的河南情结 最操心河南农民生活(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9日06:33 东方今报
徐光春的河南情结最操心河南农民生活(组图)

1月16日,徐光春参加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记者 范新亚 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徐光春的河南情结最操心河南农民生活(组图)

3月2日,徐光春在北京视察民工子弟学校记者 沈翔 摄


徐光春的河南情结最操心河南农民生活(组图)

徐光春参加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通讯员 常石鸣 摄


  “要使全国人民对河南有一个好的印象,还要靠我们自身的发展。”

  ——徐光春谈河南形象

  “我对我们进城的农民工有着天然的感情。”

  ——徐光春谈河南农民工

  “我感觉到河南的干部群众,包容量很大,不排外。”

  ——徐光春谈河南干部

  3月8日上午,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华威里28号,北京河南大厦9楼,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与以往接受媒体采访时一样,徐书记开口闭口不离农村、农民。其实不仅是“三农”问题,徐光春对河南形象、河南的历史文化以及河南的干部群众都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感情,这些从徐光春以往接受采访的声音里我们能够清晰地听出——徐光春书记的河南情结

  【关于河南农民】

   最操心河南农民的生活

  “徐书记您现在最头疼的问题有哪些?”

  “河南是人口大省,有1亿人口,而且有7000万的农民。我现在最头疼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7000万农民跟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并带领大家过上更加宽裕、更加舒适的生活,这是我非常操心的一件事情。”

  3月8日上午,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华威里28号,北京河南大厦9楼,省委书记徐光春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与以往接受媒体采访时一样,徐书记开口闭口不离农村、农民。

  “我的父亲年轻的时候是浙江绍兴的一个农民,是种水稻的,也就是说他本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是,在他二三十岁的时候,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年轻人的年龄,他从绍兴出来了,到了杭州,找了一份非常苦的活儿,就是现在所谓的运输部门的工人,那个时候不叫运输工,而叫搬运工。大家知道搬运工干的都是苦活、累活、脏活,我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对我们进城的农民工有着天然的感情。另外,1975年,淮河发生了历史上最大的洪水,起因是河南的一个水库决堤了,损失伤亡很大,洪水一直到了安徽,我当时作为新华社的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我对农民的困难有着切身感受,这也是我到河南这个农业大省后心系‘三农’的另一层因素。”

  主政河南一年多来,徐书记表现出一个农业大省领导的浓厚“三农”情结:

  上任不到10天就宣布我省取消全部农业税;写出的第一个调研报告是关于“三农”问题;2005年9月,全国最大规模的撤并乡镇展开,大批乡镇干部被分流;2005年,河南“十件实事”中,九件与‘三农’有关。

  2005年3月2日,2006年3月2日,两年里的同一天,进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徐书记先后来到北京市东铁营方泽园住宅小区施工工地上看望、慰问了我省信阳籍农民工,到信阳人陈恩显在京创办的农民工子弟小学——京豫陈学校,看望那里的豫籍农民工子女。

  在近日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徐书记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河南正逢其时。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对实现河南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当然,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

  徐书记说,2005年,我省GDP突破1万亿元,成为第五个GDP超万亿元省份。粮食总产突破450亿公斤,再创新高;全部工业增加值近5000亿元,迈进工业大省行列。“在人们印象中贫穷、落后的河南,已站到一个新的起点上,这也为建设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只要我们求真务实,扎实推进,河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前途可期!”

  【关于河南形象】使全国人民对河南有一个好的印象要靠我们自身的发展

  “各地对河南人似乎颇有微词,在提升河南人形象方面,徐书记将采取哪些措施?您认为是偏见,还是自身也存在问题?如何消除?”人民网网友问。

  徐书记解释道:“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河南人的形象本身就是很好的,但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像刚才这位网友说的,社会上一些人对河南人有这样那样的微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微词?主要是沟通不够,主要是大家对河南了解不够,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比如说大家都知道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不知道河南现在也是一个经济大省,河南的经济总量已经突破了1万亿元,在全国处于第5位,而且河南不仅是一个经济大省,工业的发展也迈出了重大的步伐,已经进入了我们国家工业大省的行列,工业总量已经将近5000亿元,这对河南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人们印象里贫穷、落后的河南已经在迅速发生变化。像这些情况,很多外界的朋友还不了解,留在他们脑子里的还是原来河南落后、贫困的形象。所以,我觉得这是对河南不了解所形成的印象。”

  3月6日,在做客中央电视台《小崔会客》栏目时徐书记曾表示,要聘崔永元同志为我们河南的形象大使。

  在两次的访谈中,徐书记从不回避河南形象这一话题:“由于这样那样的一些原因,有少数地方或者有少数人对我们外出务工的农民有一些歧视,有一点看不起。作为我们省委省政府有这个责任,为我们河南外出务工的农民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也要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我从两个方面做工作,一、要用我们的诚信赢得人家的信任;二、要用我们的发展来赢得人家的尊重,这是一个方面的工作。另外一方面,我们要树立河南人的良好形象,改变有一些地方有一些人对我们的那种偏见。去年中央电视台进行十大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我们河南有两个杰出人物在这十个人中间。第一个就是在青岛,在狂风恶浪中救人的魏青刚,第二个是西华的带着妹妹上大学的洪战辉,通过这样一些感人的事迹,来改变一些人对我们的偏见。”

  “真正要使全国人民对河南有一个好的印象,还要靠我们自身的发展,所以我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靠发展来赢得尊重。”徐书记认为,“我们一定能够依靠发展赢得更多的尊重。没有别的捷径,只有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只有靠推动我们河南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才能够真正赢得人们的尊重。”

  【关于河南信心】河南干部群众包容量很大,不排外

  从国家广电总局领导,到我国人口第一大省的主要领导,不少人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的角色转换,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去年10月,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杨澜在《中部崛起电视高端论坛》就曾这样问过徐书记,“您过去的工作主要是传媒和宣传领域的。第一次来全面主持地方的工作。对你个人是不是一种挑战?”

  “杨澜刚才提这个问题啊,我想也是在座的很多同志想提的问题,也是我们很多河南人想提的一个问题,甚至于也是我自己想提的问题。因为我也在想,一个当了几十年记者的徐光春怎么到河南来了,当省委书记来了,能不能干好,我自己也在问我自己,这个重大的角色转换,的确对我是重大的考验,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因为大家知道,我大学毕业以后,一直从事新闻工作,先是当记者,后来当中层的领导干部,后来到了中央新闻单位当负责人,后来到中宣部,在中宣部当副部长的时候还是管新闻的,最后又到了国家广电总局,管广播电视,还是管新闻的。所以我曾经说我这辈子看来不会离开新闻了。在温家宝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宣布中央和国务院要实施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时,我到河南来工作,河南作为中部崛起里面的一个人口大省,赶上那么好的一个时机,我感到非常荣幸。”

  同时,徐书记认为,自己对主政“有信心”:“第一,河南这些年来,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第二,我来了以后,感觉到河南干部群众包容量很大,不排外,尽管像我这样长年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到河南来工作,他们也是持非常欢迎的态度。这对我是非常鼓劲的一件事情。第三点,来了以后,我感觉到河南的干部都在抓发展。这种干事创业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我想这对我搞好工作,是一个非常好的条件。所以来了以后,我还是充满信心的。”

  【关于河南文化】把河南从文化资源大省变成文化产业大省

  徐书记提出要把我省从文化资源大省变成文化产业大省。

  “从目前来说,只能称其为一个文化资源大省,还不能称其为文化产业大省,什么原因,关键是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或者说开发程度不够。”徐书记去年10月接受杨澜采访时说,“省委省政府下大决心,要推进文化体制的改革,把我们的文化富矿充分挖掘出来,不仅挖掘出来,还要进行深加工,拉长整个文化产业链,真正形成文化产业。”

  “新郑是黄帝故里,是黄帝建都的地方,跟我们这边齐名的还有陕西的黄陵。陕西的黄陵就是一个陵墓,可是那边人气很旺,去拜祖的很多啊,而相比起来,我们这个黄帝故里,就比较冷清。我们守着这个宝,却反而变成一个贫困的地方,为什么贫困?因为文化产业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

  徐书记认为,经济和文化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两大因素,文化是魂,文化是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文化的发展必定会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发展起来以后,也能够进一步使我们的文化繁荣。

  “所以我觉得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黄帝陵、黄帝故里,给我的感受很深,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黄帝在这里建都的时候,是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发展得很好的一个阶段,是我们历史上三个文明建设搞得比较好的一个时期。当然了,那时可以说是三个文明的最初级阶段,我们现在在更高的层次上来实现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所以我觉得,一个发达的国家,一个进步的社会,始终是经济和文化并行的。”

  徐书记把河南文化概括为“二黄文化”,一个是黄河文化,一个是黄帝文化。

  徐书记认为:“这两个文化,我觉得我们国家哪个地方也没有,也无法跟我们这边比。我相信,我们河南有丰富的其他一些资源,煤炭资源、铝资源、黄金资源,我觉得最值得开发的,是我们的文化资源,是我们的黄河文化资源,是我们的黄帝文化资源,这个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不仅能够为我们河南增光添彩,而且会为我们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很多的财富。大家知道,美国是一个历史很短的国家,但是它现在经济发展起来以后,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美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国家,超过了汽车、航空工业,成为出口的第一大产业。所以我想我们河南的文化资源之所以没有很好地开发出来,是因为我们思想观念还没转变,总觉得文化还是听听戏、听听歌、看看表演而已,还是一幅画挂在墙头看看,一个青铜器摆在橱窗里看看,如果把我们这些东西形成一个产业链的话,它会创造出无数丰富的宝贵价值。”

  后记

  2006年1月4日,新年的第一个工作日。

  省委书记徐光春在省委大楼贵宾室接见了“百年大公看河南”采访团成员。这次接见,令大公报社长王国华感受最深的是:在将近两个小时的访谈中,徐书记数十次亲切地使用“我们河南”这个词。

  3月8日,进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徐书记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在回答网友提问时,“我们河南”这个词再次被他使用十余次。

  如果我们留意的话,在“杨澜访谈录”中,在“中部崛起电视高端论坛”上……我们总能听到徐书记使用这个词。

  他在字里行间不经意流露的深情和沉甸甸的责任感,既是“发展经济要有一个好带头人”的最好注脚,也是对9000多万中原儿女的殷切期待:河南是我们的,我们要为我们每个人的河南、为我们亲爱的家乡做些贡献。

  正是因为这种共通的深情和责任感,我们的决策者才能在推介河南的时候,自然而又自豪地使用“我们河南”,才能如数家珍地畅论一个文化大省的家底和基业;正是因为这种共通的深情和责任感,才会涌现出李学生、魏青刚、洪战辉等一大批挺直河南脊梁的人物,2005年才会成为“河南英雄年”;也正是因为共通的深情和责任感,我们的新闻媒体才能自豪地唱响“河南品质”,才会倾情谱写“中原孝子”“草根英雄”等一系列英雄赞歌……

  徐书记常说:河南要真正赢得大家的尊重,没有别的捷径,只有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只有靠推动我们河南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具体到每个河南人身上,其实就是做好本职工作,对得起自己的岗位,无愧于“我们河南”。

  今报编辑部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