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性文化展上老师当场激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9日12:21 新闻晚报

  昨天下午,大同中学58位老师来到设在外滩观光隧道的“中华性文化和性健康教育展”,倾听著名性教育专家刘达临教授和胡宏霞博士的讲解,为性文化是否可引入生命教育提前“探路”。记者在现场看到,老师们在听讲过程中就没了“心思”,当场争辩起来,对这一展览是否适合学生参观各执一词。

  “部分展品可撤除”

  据刘教授介绍,一年前,同里性文化展馆在外滩观光隧道开了分馆。对于未成年人,展览规定须在父母等陪同下方可进入。但老师带学生有组织地前来参观,还只停留在设想阶段。

  记者看到,展馆的陈列比较丰富,从描绘伏羲女娲同体的古代器皿到台湾人送新婚夫妇的阴阳壶,从幼女缠足后使用的溺器到古印度的交欢雕像,展示了我国古代和其他民族的性文化。“性就像装在盒子里的东西,越不给孩子看,孩子就越觉得神秘。这个展览,就是想打破这种性神秘,让孩子能以一种自然、科学的眼光了解人类的性。”刘教授在讲解过程中对老师们表示。“但如果向学生开放,一部分展品应该撤除。”刘教授指着一个让成年人都觉得颇为尴尬的雕塑说,“比如这个,就不适合给孩子看。还有,如果组织学生来,展馆可安排他们先看录像,引导学生对性的自然的态度,并把说明书修订得更加详细。”

  “这样的争论很好”

  “这个展览,我觉得不适合学生看。”高三班主任杨永康老师在听讲过程中对记者说,“因为它太直观了,从这种直观的器物到引导孩子健康的性观念,我看不出必然的联系。”

  “我不同意这个观点。”站在一旁的生物老师朱锡根说,“我觉得让学生参观的设想非常先进,但确实需要引导。我可以想象出学生参观时的场面,乖孩子会闷声不响,调皮的孩子可能大呼小叫。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缺乏健康的性观念。我觉得,现在的很多学生不缺少性知识,因为这些东西网上都有,所以如果我们的性教育还停留在传授知识阶段,那就落伍了。因此关键在于性观念的引导,引导他们走出对性或不置一辞、或大惊小怪的态度,用一种自然的心态去看待性。”

  “但问题就在这个性观念上。”杨老师反驳说,“中国人的性观念与西方人是不同的,西方人从古希腊起就表现人体,但中国人那时已回避性了。这里边有文化的差异,不是教育就能改变的。你要学生一起去看中国古人‘压箱底’、到结婚前才展示的一些东西,这合适吗?”

  “这样的争论很好,回到学校我们要好好争一下。”大同中学德育主任张根兴老师说,“我们来,一是让自己接受性教育,更是为了给学生‘探路’,论证对高中生进行性文化教育是否合适。我们对最后的决定必须慎重。”

  “‘细菌’能增抵抗力”

  刘达临教授了解到这一争论后,告诉记者:“1985年,上海率先进行性教育试点,当时一些校长说,学生对性知道得越少越好。现在想来,这些观点是很可笑的,这说明我们的教育观念在不断进步。我再打个比喻,父母总希望孩子不要生病,但不生病的一个前提就是要接触细菌,因为若是生活在真空中,孩子是不会有抵抗力的,但细菌太多了也不行。比较直观的性文化物品就有点像细菌,接触一点,我认为可以增强孩子的抵抗力,让他们不在性问题上得病。”

  刘达临教授的亲自讲解“牵”住了老师的目光作者:□记者 俞陶然摄影报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