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让阳光照亮每个孩子的心灵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2日04:35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民论坛”热议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让阳光照亮每个孩子的心灵

  论坛传真

  现在的孩子真的是长在蜜罐里,不缺吃、不缺穿,有学的、有玩的。可以说,只要孩子在物质上有什么要求,大人们就会竭尽全力去满足。但我们常常忽视了一样十分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爱。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们在心理健康方面显现出来的问题已越来越突出,从学习上的不堪重负,到人际交往中的困惑与苦恼,以致青春期的情感波动等,都引发了很多的社会问题。如何让孩子们沐浴着心理健康的阳光茁壮成长,已成为当下一个十分重要而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由本报与深圳新闻网联合举办的第57期“深圳市民论坛”主题就是:我们的孩子缺什么——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论坛的帖子在深圳新闻网上一挂出,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就引来1600多人次点击。网友们纷纷就此问题发表看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和建议,表现出一片热切关注之心。

  本期论坛邀请的嘉宾,有学识精深的心理学专家,有经验丰富的心理辅导教师,还有经历过切身体验的学生家长。各方代表人士围坐在一起,网上网下沟通互动,大家共同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切脉诊病,探根寻源,对症下药。贯穿始终的是对孩子的一份责任心,弥漫论坛的是对孩子的浓浓爱意。

  对孩子的培养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培养

  人格培养是一生的立身之本

  主持人的话题从不久前深圳一些中学组织部分学生到日本进行友好交流说起。在活动过程中,深圳的孩子在吃苦训练、行为习惯等方面与日本孩子存在很多差异。比如说,天气稍稍冷一些,我们的孩子就畏冷怕寒,而家长也是越洋电话频频,生怕孩子冻着饿着,而日本的孩子却一律穿着单薄的校服精神抖擞,严格守纪;我们的孩子有的自由散漫,甚至耽误整队的行程,而日本的孩子组织纪律性极强,严格按计划行事,等等。这些差异不由得令人生出很多感慨。那么这到底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对青少年心理学素有研究的王晓钧教授认为,这件事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反映出我们中学生现在面临着一个最重要的心理问题,就是人格问题。比如说挫折感的问题,与人交往过程中如何善待别人的问题,以及家庭的亲子关系问题等,这些都是人格问题。这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孩子们在小的时候,教育的侧重点不应是知识的教育,而应是人格的教育。这些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如果做不好,他以后的成长就会遇到很大的障碍。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极为重要,像学习的习惯、卫生的习惯、待人接物的习惯等,这些都会影响人的一生,需要家长和教师好好引导。如果引导不好,我们的教育就会事倍功半,有的时候反倒引起副作用。所以说,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培养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培养,不光是知识的学习,人格的培养更重要。有了好的人格就得到了别人的喜欢,这对孩子来说是他一生的立身之本。

  认识误区使一些学生不愿求助心理咨询

  心灵卫生要勤“打扫”

  现在,各个学校也都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少学校配备了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有的还设有专门的心理教研室,对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现实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好多孩子不愿走进学校心理室,觉得去了别人会另眼相看。

  吴琼认为,这是一些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认识误区,只要把情况给他们说清楚,就能够打消顾虑。比如,在他们学校就不存在这样的情况,学生都能正确对待这件事。学校的心理室就设在一楼边上,孩子们都会大大方方地进心理室。另外,他们学校心理咨询的方式也是灵活多样的,学生可以给他们发电子邮件反映情况,也可以给他们写信。此外,他们还利用开家长会的机会给家长讲课,告诉家长们,孩子初一的时候有什么特点,初二会有什么特点,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应该以什么态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还教家长一些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这样,家长和学校密切配合,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王晓钧也认为,关键还是观念问题。一般人以为,只要是去做心理咨询,或者说接受心理健康辅导,就一定是有心理问题了,其实不然。实际上,现在学校心理辅导老师面对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学生是正常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不是我们一般说的健康不健康的概念,而指的是这个阶段可能有些困惑,有些想不通的地方,怎么去找有经验的人给他引导、辅导,使他的认识或者认知提高,并帮助他进行自我调节。所以说,心理健康问题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相当于头痛脑热的,稍微吃点药就好。每个学校都要把这个工作做好,重视学生的心灵卫生。心灵卫生也应该像打扫家庭卫生一样隔三差五地去清扫一下。

  至于如何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网友们对此提出了很多建议。

  一些比较优秀的孩子抗压能力往往比较弱

  压力越大越容易出心理问题

  现在的孩子、特别是中学生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背负的压力过大,使他们脆弱的心灵难以承受。对此,网友们感触颇深。

  网友“84”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实我们很多人根本就没完全把他们当孩子看,甚至以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凭良心讲,换成是你,你受得了吗?

  王晓钧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说,在十三岁到十六岁这个时期,孩子们处在一个人生的“暴风雨时期”。他们这个时候生理上的变化跟心理上的变化是不同步发展的,一方面,生理发育非常快,已经接近成人化;但另一方面,心理发育则不像生理发育得那么快。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不同步,对自身以及社会的很多问题都会产生困惑、疑虑,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容易出问题。所以我们把这个时期称为人生的危险期。

  如何安然度过这一人生危险期,是许多人都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主持人刘丽华提问,现在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就是一些平常调皮一点的孩子遇到人生的“暴风雨”好像抵抗力还比较强一些;而一些比较优秀的孩子却往往抗压能力较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对这个现象应该怎么看?

  王晓钧解答说,实际上这牵涉到孩子的自我期望值问题。比如说,有些孩子本来就很优秀,这个优秀的现实就导致了来自三方面的压力:一方面是老师、同学认为他应该是优秀的,应该比别人要好;再一个是家长的期望值也高,不懂得怎么去给孩子减压;还有就是自己给自己增压,觉得自己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样期望值越高,压力就会越大。为什么有的学生平时学习并不是很突出,但在高考时比较放松,反倒考得好;而学习成绩好的,却因为压力大而最终考不出理想的成绩,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现在的“优秀观”是不是太“过”了

  别让“好学生”观念把心理压垮

  论坛讨论中提到了“好学生”的概念,一时引起网上一片争论。有网友质询说,什么叫“好学生”?我们能不能跳出“好学生”、“坏学生”的旧框框来看现在的孩子?还有网友提出,我们现在的“优秀观”是不是太“过”了?现在一说优秀就是指学习成绩优秀,分数成了孩子与世界关联度最高的东西。这种所谓“优秀观”把孩子的心理都压垮了,这就很容易出事。

  作为孩子家长的赵晋对此有切身体会,她说,现在我们对孩子的评价是比较功利的,只要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就是优秀,否则别的方面发展再好也不行。

  身为心理辅导教师的吴琼则认为,我们面对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很健康的,只是有时候心理会有些反复。在我们学校,老师们都非常清楚,好学生不是指成绩非常好的学生,而是指心理健康的学生。只要他跟老师、同学们之间的关系、行为都比较符合他这个年龄的特点,我们就觉得他是好学生。

  王晓钧指出,优秀的孩子起码是“健康”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规定了“健康”的概念,第一点就是心理要健康,第二是身体要健康,还有一点就是要适应社会。这三点都满足了以后,在这个基础上,优秀人才还应该学有所长。所以我们要从认识误区中走出来,创造条件给孩子们减轻心理负担,让他们能健康成长。

  文化缺陷影响对孩子的人格教育

  社会要形成良好氛围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家庭的事、学校的事,也是整个社会的事。如何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保护孩子们健康成长,这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赵晋提出,我们的社会文化在对孩子的人格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这从动画片上就能反映出来。比如美国的动画片《猫和老鼠》,反映的是大动物欺负小动物的问题,而最后的结果是小动物反抗成功了;日本的动画片也反映大动物欺负小动物的问题,但他们强调的是依靠群体的力量,很多小动物联合起来反抗大动物。这些都是很有现实教育意义的。我们的动画片中就缺少这样的教育,使孩子人格的形成缺乏一些健康的因素。

  王晓钧把国内的一些电视剧和正在热播的一些韩剧作了一下对比,指出我们的电视剧中出现的不健康东西太多,对人的心理会造成负面影响。他说,为什么大家喜欢看韩剧呢?实际上是因为很多韩剧里面透着一种柔情,透着一种亲情,透着一种积极向上的东西,让人看了受感动、受鼓舞。而我们有些电视剧,一开始就是哭哭啼啼的,随后就出现吵架的,等等,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带有情绪污染的电视教育。所以我觉得我们的社会,应该多宣传一些积极向上的东西。

  许多网友也积极发表看法,为如何承担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责任献计献策。他们提出,深圳的社区和学校的专门机构,都可以成为学生排解压力的场所和资源。应该像110、119一样,设立公开免费的心理救援电话。

  大家一致认为,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每个成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为祖国花朵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阳光照亮每个孩子的心灵。

  有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可看到有问题的家长

  好家长应是心理治疗师

  要让孩子健康成长,家长是第一责任人。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健康,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这一点是网友与嘉宾的共识。

  网友“978”说,心理治疗其实最重要的治疗师是家长。

  王晓钧认为,这话说得有道理。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首先接触的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刚好是在人格开始形成的过程中间,所以特别重要。实际上,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一些家长不知道如何用科学的方法,也就是从教育学、心理学方面去引导、教育孩子。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背后,往往可看到一个有问题的家长。

  吴琼说,我们的家长为什么感觉到累,孩子也感觉到不快乐?就是家长要把他们那个年代没有学到的、没有得到的东西,都通过孩子来得到补偿,有一种“补偿心理”。你让他学的,并不一定是他想学的,也不一定是有必要学的。这种强加给他的东西肯定会给他带来压力。所以关键一句话:家长就是要蹲下身子。要与孩子平等相处,多与孩子沟通,这样才能找到与孩子心理相通的契合点。

  有网友希望专家能给家长教育孩子、培育健康心灵支支招,王晓钧当场给支了几招:第一招,就是要理解孩子。要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这段时间的心理特点。比如说逆反问题,现在有的家长说亲子关系出现问题,你让他干什么,他就不干什么。你要了解这一点,多与孩子沟通。第二招,就是要有耐心。我们常常会遇到教育初衷和教育结果相反的问题,就是因为缺乏耐心。你和你同事在一块交谈的时候,和你的领导在一块交谈的时候,你不会轻易地发火吧。那为什么不能把对待同事和对待领导的耐心拿去对待孩子呢?人都是情感动物,你要在情感上面与他沟通,就要有耐心。

  网友帖摘

  jane82-824:中国人对于小孩的教育还太多“溺爱”了,所以现在学生的心理才会太脆弱。

  Achi: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富则中国富,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真是太重要,该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了,仅仅靠说教的年代已经过去了,一定要掌握相关的知识,有方法、有技巧才行。

  雨声:成人世界给学生的教育和感染要从小建立,要让孩子从小就有信念、有理想、有生活的目标,不能让孩子的内心只有一个短视的目标——上一所好学校、考一个好分数,这样的人生太没有意义了。

  泰山熊猫:要关心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想法,因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要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不同年龄段特殊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和教育,形成一个责任场。让他们对成人世界有信任感,才能听得进去不反感。

  小芋头:故意制造的“挫折教育”,那是演戏,学生不一定获益,现实的生活是怎么样就怎么样,自然一点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我相信下一代一定能在该他们撑起社会的时刻,表现出我们意料不到的能力和气魄,就如我们当中很多人当年曾经也被家长、被社会看作不成器的人一样,今天不也支撑着我们自己的时代、自己的社会吗?

  维奇熊:出自第三方的救助与咨询,会比父母、教师、亲人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不会与父母、教师、亲人平时所承担的角色冲突,而且还保护了学生的隐私和尊严。而且这种救援机构对学生应该免费。

  米奇:社区有健康中心或社区医院,要是有迷你型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就好了,让孩子们课余时间有地方可去,排解释放学校的学习压力和家庭期望压力,在活动中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舒缓情绪,多好!

  1202:中学生的心理有问题时,是不是可以反思:缺——理性的家长;缺——孩子实践的机会。

  清茶-玉壶:现在都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的希望值太高了,过于关注,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无影的大网。

  Cindy:有些父母说“我给你钱吃饭,给你读书,给你好的生活”,这不够也不行!其实现在的孩子,缺少的是与父母的沟通,希望父母能多陪陪他们,能当他们是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底话。

  网友401:家长都是利用孩子去实现自己少年时未完成的梦想,这样很自私。(刘丽华)

  链接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智力水平在正常值以上。主要标准是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对新问题,新事物有兴趣和探索精神,表现出能动性;智力各因素在活动中能够有机结合,积极协调,正常地发挥作用。

  2.情绪稳定、乐观、心情愉快。中学生情绪健康的内容主要有: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使自身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情绪反应适度,有适当的引发原因,反应强度与引发情境相符合;能有效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质、量、度,使其能在适当时间、场合恰如其分地表达,既能克制约束,又能适度宣泄,不过分压抑。

  3.意志健全,有较强的行动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

  4.自我观念正确,具有健全统一的个性。一致的标准为对自己的认识比较接近现实,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能愉快地接受自己,对自己的生活、学习、现状和未来有一定程度的满足感和发展感;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个性的核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5.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广泛的一般朋友,又有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在与人交往中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个性;宽以待人,乐于助人,客观评价自己和别人。

  6.较强的适应能力。包括社会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等。(刘丽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