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点合并孩子上学不便 8农民凑钱办私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2日10:10 华商网-华商报 | |||||||||
在商洛市商州区孝义镇李家河滩村三组,因为教学点合并,8户农民的8个女孩无法上学,家长们掏钱请来老师,办起了“私塾”。近日,记者驱车前往,采访了这个远山“私塾”。 学校非常简单。一间上房作教室,一间厦房隔成两半,一半是老师的卧室,一半是厨房,前面一个大操场。
走进坑洼不平的教室,分两排摆着四条破旧的桌子,8个小女孩,有的跪在凳子上,有的站在桌前,正在抄写黑板上的字,见有人进来,一下子安静下来,一个个低下头写得更认真了。 “私塾”里只有8名学生 “私塾”的前身是潼关凹小学。2004年初,这个教学点就被要求撤掉,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这里的孩子上学确实困难,经村上多次请求才得以暂时保留。维持到2004年9月,学校还是被撤掉了。一到三年级的学生去了山下的李家河滩村小学,当年学前班的5名学生,年龄大的3人进了李家河滩村小学一年级,2个小的只好辍学在家。 学校没了,孩子们到哪儿上学?2005年,李家河滩村3组的8名女孩到了上学前班的时候,家长们为此焦虑不安。6岁的李家希的父亲李志成就和其他孩子家长一同去找村干部商量。村干部又找到镇上,最后做出决定,由这8户农民共同出资,请一名教师给孩子们上课。 此后,家长们便四处托人为孩子们选老师。先找到一个丹凤师范毕业的,又怕年轻人受不了山里的清贫寂寞,没敢要;接着又找了一个教了多年书的老教师,人家又不愿来。最后,有十多年从教经验的女教师姜引卓成了他们最合适的人选。 2005年8月下旬,家长们推开已经关了一年的潼关凹小学的教室门,地上满是下雨过后屋顶掉落的泥巴,夜晚能从屋里望见星星。家长们一起和泥铺瓦、装玻璃,给老师收拾出卧室和厨房,拔掉院子的草,整出操场。开学前一天,家长们还给老师买回灶具和一些教学用品。9月1日,“学校”正式开学,一共只有8名学生,大的6岁多,小的5岁。 孩子们将老师叫“妈妈” 38岁的代课教师姜引卓,家住离此地6公里的刘二村,高中文化程度,曾在附近几所学校代过课。 姜引卓第一次接触这些村民是在2005年4月份,李志成托一个亲戚跟她说,那时她还在另一所小学代课,她回绝了。姜引卓有自己的难处———她家里有个八十多岁的老公公,丈夫又常年在外,况且潼关凹小学离家远。 然而,“家长们的举动感动了我,七八个家长都去找我,一次又一次,托亲戚和我说,找到我家里和老人说好话。”最后,她还是答应来代课。 开学那天,村里专门去人把姜引卓接上了山。乡亲们给了她极高的待遇:开学头几天,每户村民都请她到家里吃饭;怕她冷,还专门给她买来煤;等她开始做饭时,屋后的柴火堆得整整齐齐,村民送给的蔬菜就没断过,尤其是学生代韵的爷爷,隔几天就来一次,看到缺啥就给送来了。 她给孩子们的安排像正常的学校一样,每周上五天课,开设语文、数学、音乐、美术、写字、科学常识、拼音等7门科目,每月领取200元的工资。姜老师说:她没有女儿,她打心眼里喜欢这些女孩子。这七八个月时间,她和孩子们已经很熟悉了。孩子们也很爱她,有一天上课时,5岁的刘爱如突然抬头喊了句:“妈妈,这道题我不会做。”喊完后孩子愣住了,而姜引卓更是激动了半天。从那以后,孩子们不时地错叫她“妈妈”。 只要娃能上学,多掏钱也愿意 家长们算过一笔账,修学校和买教具一共花了500多元,加上聘请姜老师的工资,一个孩子每学期的花销近300元,与一般的学前班每人每学期120元相比,花的钱是两倍还多。但家长们认为,只要娃能上学,多掏些钱也愿意。李志成说,他们对姜老师非常满意,一个多学期了,姜老师对孩子们真心实意,没请过一天假,也没迟到过。 姜引卓说,“我觉得这几个娃会有出息的,她们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视,有几个孩子的字写得很好看,100内的加减运算都会了。” 她还想在这里呆下去,为了这些孩子! 本报记者 薛振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