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黑龙江商务技术学院资深专家熊墨翔倡议———农民工培训要走半工半读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01:56 哈尔滨日报

  本报记者 杨兴文

  2006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的培训力度,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有文化、有技能、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有文化是基础,有技能才能就业,会经营就会创业,而技能培训是造就新型农民
的关键。”黑龙江商务技术学院注册培训师熊墨翔提出,农民工培训要走半工半读之路。

  半工半读:发达国家通行的职教方式

  据介绍,半工半读,这一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职业技术教育制度,在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美国于上世纪70年代就普及了工厂与学校的合作制度。同时期,德国三分之二的职工接受过3年以上的工厂学校合作教育,日本也有比较发达的工厂式学校。毫无疑问,半工半读职业教育制度,为这些国家的经济振兴,提供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半工半读,并不是单纯的舶来品。1958年,刘少奇提出试办半工半读学校意见,后被中央采纳。至1965年,全国此类学校达7000多所,在校生126万多人。当年许多工人,通过职业教育成长为革新能手。可惜的是,这种先进的教育制度,后来被当做资本主义产物而中止,迄今难以恢复。

  熊墨翔说,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我们的职业教育发展也恰逢其时,它不仅关系国家产业竞争力,还关系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和农民脱贫致富。

  半工半读:农民工稳定就业的桥梁

  据资料统计,我国目前约有农民工1.5亿人,这个队伍每年还要增加1000多万人。这些人口几乎是俄罗斯甚至是几个欧盟小国的人口总数。而要把这些人口变成人力资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职业技能培训。多年从事职业培训工作的熊墨翔认为,半工半读教育制度,是当前所有技能培训中的最佳方式。

  熊墨翔说,现在职业教育机构遍地开花,国家对农民工培训投入巨大,但培养出的毕业生能胜任企业工作的却是极少数,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就更为稀少。主要原因是,培训机构闭门办学,不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培训教师没有生产实践会说不会干,教不会农民工技能。培训机构缺少设备,农民工学不到技能。

  熊墨翔认为,再好的职业学校也代替不了车间。半工半读制度可以让培训机构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可以弥补师资不足、不用增添太多教学设备。最关键的,是农民工在学习期间就能逐步适合企业的需要,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从而提高培训效率。

  半工半读:老瓶要装新酒

  熊墨翔说,半工半读制度已停止40年了,如何让这个老事物新生,要有新办法。

  培训形式要新,如企业两人一岗或两人一薪,农民工可间隔工作学习。农民工也可全日工作、业余学习,也可工作学习分段进行。

  政府要选择急需专业进行试点,组织编写适合半工半读的教学大纲及教材。促进培训机构与企业的广泛联合,坚定地走校企合作、校企合一的职业教育之路。

  国家要鼓励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主体,融入半工半读教育体系,并在税收上实行优惠政策。地方政府要提高“城市教育附加”用于半工半读职业教育的比例,农民工“阳光培训”工程资金也要尽力向半工半读倾斜。

  背景: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务工农民在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7.6%,在第三产业中占52%,在加工制造业中占68%,在建筑业中占80%。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已占三分之一以上,进城务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