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夫妇为儿子征新父母引发争议 亲情可否如此出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09:54 桂龙新闻网

  为亲生儿子征“父母”,你能理解不?

  据报道,从湖北荆州农村来京打工、收入微薄的胡萍和丈夫,想替他们就读于北京某音乐学院附中的15岁亲生儿子宏宏(化名),寻找富裕、善良的新“父母”,以让宏宏能交得起学费,继续追逐音乐的梦想。

  可以理解,这才是真爱大爱

  “只要有人愿意收他当儿子,让他继续更好地追求音乐的梦想,我们愿意!”这句出自打工夫妇质朴的语言的确让人感动,用割舍亲情的痛苦换取儿子实现梦想的机会,这是父母对孩子的无私大爱。

  要不就让儿子放弃学业,像自己一样将来靠打工为生;要不就“失去”儿子,这样,儿子将来可能会有出息。这对每位父母来说都是一个痛彻心扉的两难抉择,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在儿子的前途与骨肉亲情发生冲突时选择后者。我不知道这对夫妇在作出如此抉择的那个夜晚说了些什么,但那应该是一个流泪的夜晚、一个无眠的夜晚,因为世间没有什么比活生生的骨肉分离更残酷了。

  养育子女是父母的责任,他们的做法已远远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责任,孩子找到新的父母后就不再属于他们,至少不是全部属于他们,儿子将来还会与生身父母有多少感情,这一点,他们不会想不到,显然,在他们眼里,这种牺牲与孩子的美好前途比起来并不是最重要的,只要孩子有出息就足够了。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将来或许有一天,当夫妇二人在电视上看到儿子走上领奖台时,他们会像天底下所有的父母一样自豪地说,那是咱儿子,他们会为当初的选择而庆幸。而当儿子得到鲜花和掌声的时候,同样会明白他的父母为此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当然,即使孩子将来没有什么发展,父母也可以没有遗憾地说:“我们已经尽力了。”

  为了孩子,父母做出多大的牺牲都不足为奇。一个很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就是因为没有钱而半途而废,就失去了成材的权力,为人父母者都能体会到其中的酸楚与无奈。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打工夫妇为圆儿子音乐梦替其征新“父母”的做法,正是体现了父母博大无私的爱,展示出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难以理解,这是在出卖亲情

  成材的焦虑,促使15岁的学琴少年宏宏作出了征寻新“父母”,实现其音乐梦的超现实梦想。这一心愿难以让人理解,这一将理想嫁接于新“父母”的愿望,事实上是在无知中,以功利对其一家人纯真理想的残忍践踏。

  在宏宏的单纯视角里,他成为音乐大师的惟一障碍,仅仅在于没有富有的双亲,在宏宏父母的眼里,可以为孩子做任何牺牲。但理想可以调整,父母却不可复制,试想,如果宏宏借助新“父母”,将一个琴童的理想化为现实——成为一个演奏家,而这时他的理想链条再次延伸,渴望到国外巡演,难道他将为此再征寻新“父母”——一对外国父母,甚至多国的新“父母”?

  宏宏的一家人,无意中把理想当成了赌注,而将父子、母子之间的天伦亲情,当成了与人生豪赌的微薄筹码。小提琴是一种高雅的艺术,而艺术的终极就是表达人性的美,人间的善。而在通向艺术殿堂的路上,宏宏一家就已经将艺术的终极境界丢弃了,宏宏即使成为独奏家,又会为听众们表演什么?

  回到“征寻新父母”动机的起点,被过高期望值和强烈的成功欲望所牵引的一家人,每个人都变得极其脆弱,甚至已经看不清真正的现实。我们看不到快乐因素,只看到令一家人难以承受的负担,沉重的心理和学习负担。在此重压下,当演奏家的理想不变,天价的学习成本不变,全家的支持不变,能变的似乎就只剩下宏宏的父母了。

  但父母不可替代,对理想的追寻更不该以家庭的破碎为代价。宏宏寻找的真正后盾应在于社会的保障体系的完善,他们的真正出路在于社会能为其提供专项的艺术资助基金。宏宏一家人的困境向我们发出吁求:如果有贫困超常生救助基金惠及宏宏一家人,则宏宏可以安心地执著于理想,同时,也能尽情地沐浴在父母亲情的阳光之下。

  来源:辽沈晚报选稿:韩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