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高奏文明深圳文化深圳壮丽乐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6日04:12 深圳特区报

  深圳宣传文化系统努力创造精品,建设阵地,打造品牌,营造氛围

  高奏文明深圳文化深圳壮丽乐章

  本报记者马璇

  荣获首批全国文明城市殊荣,在全国树起“深圳制造”的文艺品牌,通过“十个一”战略部署为文化产业提供发展空间……回眸过去的一年,在深圳这座城市,精神文明建设领域有太多的大事、喜事,让我们激情洋溢,让我们回味再三。

  在“文化立市”的大旗下,在高品位文化城市的目标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深圳宣传文化系统努力创造精品,建设阵地,打造品牌,营造氛围,在建设“文化强市”,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交响曲中,奏响了文明深圳、文化深圳的壮丽乐章。

  从丛飞到全国文明城市:文明奉献成为深圳的城市品格

  2月9日晚,央视一套“2005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上,一位来自深圳的获奖者引人注目。

  主持人敬一丹饱含深情地宣读颁奖词:“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此刻,台下观众席上许多人悄悄流下热泪。

  这位获奖者就是被178个贫困孩子叫做“爸爸”的丛飞,他以15898票名列“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第三名。上至中央领导,下至普通百姓,都被他的事迹打动着。

  不只是丛飞,在如今深圳这块1952平方公里的热土上,文明之花正在竞相绽放,文明的故事也从这里传颂到大江南北:用热血和生命书写了文明篇章的一代名医郭春园;为保护学生而献出自己29岁生命的优秀教师靳伟杰;“爱心妈妈”渠宏拖着被癌症折磨得奄奄一息的身体,为孤残儿童建起福利中心;施利旋在治好亲生聋儿的同时,又为128个聋儿点燃了希望;市义工联“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从最初的19个人迅速发展到6万余人;无偿献血者用鲜血保证了全市医疗临床用血,使深圳连续四届评为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

  ——深圳,是一座没有冬天的城市。没有冬天,不仅指深圳的气候四季宜人,更是因为深圳有一个全民参与的“关爱行动”,因为许许多多深圳人的内心里常常涌动着关爱他人的火热情怀,使这个城市充满了温暖。

  仅仅是2004年年底举办的第二届深圳关爱行动,吸引了上千万人次参与,各单位及社会团体开展的活动超过1000项,爱心账户共收到捐款4000多万元,无数人从中切实感受到了关爱的温暖。

  据深圳九鼎文化调查公司的问卷调查,关爱行动期间,深圳人的“关爱指数”提升了48%。在深圳,84%的市民认为“义工是我们社会中值得尊敬的人”,42%的市民参与过义工服务,91%的人愿意做义工。

  2005年10月26日,深圳这座年轻城市的胸前,多了一枚金灿灿的勋章—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光荣称号。这枚勋章,映照出深圳温润厚实的文明土壤,也映照出深圳文明的不凡历程。

  从号召全体市民“从点滴做起,做一个文明的深圳人”,到在全市普遍深入地开展十大创建工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创建文明城市的热潮大力推动着文明建设的更深入开展,使和谐深圳的航船愈驶愈劲。

  文明的曲线在这座城市持续、昂然上扬——深圳文明指数年均增长率达9.04%,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人文指数与诚信指数年均增长率都超过两位数。文明,奉献,已经成为深圳的城市品格。

  从“文博会”到“十个一”:解放和发展深圳文化生产力

  两年前,深圳创造性地提出举办“文博会”的构想,经过精心准备,首届“文博会”吸引47.7万海内外宾客,总计合同成交31.5亿元,意向成交325.5亿元,成为文化产品展示、文化项目交易和文化信息交流的三大平台。

  在第一届的基础上,第二届“文博会”更是“如虎添翼”,冠名“中国”,而且增加了“交易”二字,规模将大大超过第一届。作为我国惟一国家级文化产业展会,“文博会”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会越来越大。

  “文博会”的成功举办,起源于深圳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的壮志雄心。

  2004年春天,深圳市委、市政府召开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工作会议,这是深圳建市以来规格最高范围最广战略意图最为明确的文化工作大会,向全市发出了文化动员令,首次把文化事业和产业作为发展大计,立市之本。

  继而,深圳更为明确地把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并列为深圳四大支柱产业。

  于是,深圳上下迅速行动,进行“十个一”战略部署,使深圳文化产业有了真正的海阔天空的发展空间。

  出台“一个决定”,即《关于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把文化产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设立“一项资金”,即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有目的、有重点地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制定“一个规划”,即《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拟定“一个条例”,即《深圳经济特区文化产业促进条例》,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法规;推出“一系列配套政策”,包括扶持动漫游戏产业、建设文化产业基地等内容,营造适宜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环境;建设“一批基地”,包括企业示范基地和具有孵化器功能和文化企业集聚物理空间的“孵化基地”,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成立“一个机构”,即成立深圳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长许宗衡任组长,加强对文化产业工作的领导和协调……

  在“文化立市”的大旗下,我市文化产业“千帆竞发”,朝着“支柱产业”迈进的脚步铿锵有力:

  印刷业国内“三分天下”深圳有其一,在最近出炉的一份“2005年中国印刷企业100强”名单中,赫然排列着19家来自深圳的企业,深圳企业囊括了“三甲”。新闻出版业整体实力国内领先。去年8月,世界品牌大会发布2005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深圳报业集团旗下《深圳特区报》以36.9亿元居168位,深圳报业集团成立仅3年多,资产总额达50亿元,已有多项指标全国领先。此外,深圳“文化旅游”模式辐射全国;创意设计备受瞩目……

  目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深圳的金字招牌,文化产业增长率逐年提高,占GDP的比重达到4.77%,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增长速度快于同期GDP增长,成为拉动经济的“引擎”。

  从市民文化大讲堂到“两城一都一基地”: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05年9月10日这天,秋雨连绵的深圳上演了动人的一幕:许多市民冒雨前往位于人民大厦的“市民文化大讲堂”会场,聆听新华社著名记者唐师曾的《谈天说地——我的诺曼底》专题讲座,座位很快就坐满了,不少市民提着雨伞、拿着笔记本站着听。

  唐师曾感动了:“以前对深圳的印象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是一座搞经济的城市,这次来深圳参加文化大讲堂活动,这种印象已经彻底改变了。”他说,深圳浓郁的文化气氛让他“深圳致力于先进文化的传播更让人感动,文化大讲堂是一种很好的创新、很好的探索。”

  持续时间长达半年之久的市民文化大讲堂,邀请专家学者来深“谈经论道”,普及高雅文化,全部免费面向市民。市民评价说,大讲堂让市民免费享受高品位文化艺术的同时,还为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作出了贡献。

  每年的11月是深圳的读书月,书籍的芳菲,遍布在深圳的大街小巷。在福田,新建成的文化广场上市民读书忙;在南山,“博士论坛”差点挤爆棚;在桃源社区,小区妇女纷纷离开麻将桌,回到阅读中来……知识的营养已经深深浸入到深圳人的心中。

  深圳还通过建设“两城一都一基地”,通过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档次。

  已经为期3年的“图书馆之城”建设,使深圳形成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图书馆网络,全市公共图书馆总面积超过16万平方米,平均每个街道都建有一个图书(馆)室,基本实现了“图书馆之城”每1.5万人建有一个社区图书馆的目标。

  “钢琴之城”建设,则让钢琴艺术这项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成为每一位市民都可以充分享受其文化权利的大众艺术。深圳拥有钢琴的家庭不下10万户。仅蛇口这个约有1.5万户人家的地方,钢琴拥有量达到了2000多台,普及率在10%以上,大大高于国内其他城市家庭钢琴拥有率。深圳的琴声不仅来自剧场、学校、琴行、酒店,更多地从市民家庭的窗口飘出。

  如今,深圳又将每年12月设立为“创意十二月”,在全体市民中间倡导创意文化,努力使深圳永葆创新活力。

  从《家风》到“深圳制造”:新兴城市的文化个性凸显

  一部“深圳制造”的电视剧《家风》去年底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之后,收视率节节攀升,不仅在央视各大节目收视排行榜上位列三甲,而且在北京、沈阳、成都等地的收视率更是高居榜首。

  “《家风》的成功,不仅显现出深圳影视创作的成功经验和非凡魅力,”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认为,“更加显示出深圳这样一个新兴移民城市的文化个性和文化风采。这个文化是开放的、多元的、多样性的,是吸收了全国各地之长、从深圳改革开放的实际出发加以交融整合之后的现代化的文化。”

  纵观深圳近年来热火朝天的文艺创作,《家风》仅仅是一个缩影。每年的“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群星奖甚至国际钢琴大赛等,深圳都是精品迭出、收获颇丰。

  光拿影视剧来说,深圳一大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完美结合的影视剧屡屡叩开央视大门,在全国范围形成了极大影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火了,《亲情树》火了,《婆婆》火了。光是去年,《破天荒》、《搭错车》等电视剧在全国播出时均广受好评,而电视纪录片《科学与中国》、大型电视国庆晚会“中华锦绣——56个民族共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6周年”引起了轰动,接下来,《妈妈的酱汤馆》、《七剑下天山》又即将亮相央视。

  人们不禁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幕后高手”,在全国树起了“深圳制造”这块招牌?

  原来,“深圳制造”的背后有一条看不见的“影视精品生产线”。深圳的宣传文化部门很早就把视野投向了社会办的民营文化实体,从而实现了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的结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而深圳运用宣传文化基金扶持文艺精品生产,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资金保障机制,成为文艺精品不断涌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初步统计,我市2005年在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文化门类共赢得了188项国家级奖项,100项国际级奖项。

  其中,由深圳电影制片厂和我市民营公司联合摄制的电影《我们手拉手》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儿童影片奖。由深圳动画人自主开发生产、深圳民营公司制作的中国首部三维动画电影《莫比斯环》也受到了国际动画界的关注、好评。

  “深圳制造”,正在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上稳步前进。未来的深圳,多么令人向往!

  图:日前,宝安区崛起双语实验学校“母爱工程”启动,学生们把自己写的家书、作文及自制的贺卡献给老师。这是宝安区教育局在全区中小学中开展的“母爱工程”活动。通过一篇好作文、一封家书、一张贺卡献给母亲、老师和长辈,以表达对父母长辈和老师的祝福,从小培养中小学生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报记者邱海彬通讯员付晓霞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