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学生发短信鲜有问父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7日18:01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日前,记者对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6所高校持有手机的245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其结果显示有62.3%的学生每月所发短信数量超过200条;每天发送10条以上的占到10.5%;每月超过400条的比例接近10%,其中有6人每月的发送量高达1500条以上。

  但遗憾的是,用短信这种便捷的方式与父母沟通、主动问候父母的比例却仅有10%。

  和父母没什么话好说

  李力是西北大学金融专业三年级学生。从他手机键盘上几乎已被磨掉的字母判断,他也属于钟情于短信的“拇指一族”。李力告诉记者,许多同学像他一样发短信时全凭记忆和感觉来按键。尤其是正在恋爱期间的学生,或者遇到重大体育赛事时,同学们每月发出的短信数量都会急剧增加。而在该校接受调查的100名学生中,只有3人表示会每天和父母用短信交流学习和通报生活情况,其他同学则表示,不会主动给父母发短信,最多也是在节假日回复父母发来的“提醒记得过节”的短信。

  “没什么共同话题,父母和我们的观念、想法都不一样,我的事说了他们也没法理解,还不如不说。”一位来自山东、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的大三学生说。而西北大学历史系学生贺强认为:“短信很少发给父母,是因为父母这个年龄段的人没有使用短信的习惯。”他和父母有限的沟通都是通过电话实现的。

  短信几乎成奢望

  “收到孩子偶尔发来的祝福短信时,我感到高兴和欣慰。孩子有手机后发来的第一个短信我没舍得删掉。”在榆林林业学校担任教学工作的一位母亲这样告诉记者。而这位郭老师表示,如果能收到孩子更多的短信,会减少她对孩子的担心。

  调查显示,即使那些主动会给父母发短信的学生,每月发短信数量也不超过10条。而学生们每天发送的短信绝大部分是发给朋友或同学的,所聊内容无非是“你在干吗?”“吃了吗?”的日常信息。令人担忧的是,这些短信有相当部分是在上课时发送的。手机成了上课消遣的玩具,甚至从晚上发短信到凌晨也不算什么稀罕事。

  与父母分享成长的快乐

  针对调查反映出的问题,西北大学社会科学系副教授钟小浜认为,这种现象的存在,客观上有其合理性。收发短信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交流方式,和同龄人交流更容易实现。现在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多数,自我意识强,对父母的情感依赖逐渐降低。而现象本身折射出社会、学校、家庭对民族传统美德中的亲情、伦理部分怎样维系的引导性教育不够完善。

  西北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业务主任郑安云则认为,按照需求理论,大学生这一年龄段对同龄人的交流需求大于父母。频繁地交流是担心疏离同学中的“主流文化”而被孤立;对于父母则不用担心会远离自己。同时,很多父母期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也是导致交流较少的一个原因。郑教授提倡在校学生,应尽量多使用短信这种便捷方式多和父母沟通,让父母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分享其中的快乐。记者吴飞实习生高亚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