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远离危险陷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8日18:23 云南日报

  “太崴啦!我被骗啦!”在生活中你肯定会经常听到这样的话,甚至有些消费者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为此,记者趁“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提醒消费者,莫再掉进早已布置好的危险陷阱。

  别上黑心婚介的圈套

  张先生是昆明某银行部门经理,已经35岁了,就盼着早点找个女朋友。去年,他从报纸上看到某婚介所刊登的广告后,就找到了该婚介所。在那里,张先生得到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并称若交纳400元即可成为该所的“贵宾会员”,交纳100元则做普通会员。在交了100元后,张先生成为该婚介所的普通会员。没多久,工作人员就给张先生约见了“事业有成,有车有楼”的李小姐。双方见了3次面,而每次都是交谈仅十多分钟,李小姐就说有急事匆匆离去了。张先生对李小姐非常满意,多次联系她,却发现对方总是关机。这时,婚介所的工作人员要求张先生交纳3次的见面费共30元,为了能再见到李小姐,张先生只好“按规”交了30元。可是当他多次联系李小姐后,结果都是石沉大海。这时,他才如梦初醒,大呼上当。

  同样,居住在船房小区的王小姐也是被某婚介所在报纸上刊登的广告所吸引。在该中心,工作人员精心为她筛选了多位男士后,王小姐看中了一位在某企业担任副经理一职的廖先生。在交纳了50元的见面费后,王小组终于见到了帅气十足的廖先生。在见过几次面后,王小姐完全被这位帅哥征服了。当决定把终身托付给他时,却惊奇地发现原来廖先生是该婚介所的工作人员,在该婚介中心的安排下他还同时和十几名年轻女性交往,以此来骗取见面费。

  记者提醒:现在许多婚介所使用了夸大、欺骗的手段,如:“丑女”变“美女”、“贫民”变“大款”、员工成“婚托”、候选人“人间蒸发”、一人扮演多个角色等,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征婚者口袋中的钱!按照有关规定,合法婚姻介绍机构应具有至少数十万元以上的注册资金,有不少于60平方米的固定服务场所,拥有3名以上经过培训、取得婚介从业资格的专职工作人员。同时,在进入婚介机构择偶时一定要提高警惕,在查看婚介所是否有工商执照、民政部门许可证、从业人员资格证的同时,还要验看对方的证件,特别要注意户口上的婚姻状况说明等,以防误入陷阱,造成精神、经济及其他方面的损失。

  别让非法美容毁了你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有很多人经过一些所谓的美容院“美容”后,美好的生活却被毁了。

  黄小姐是从海报上看到的“只需短短的30分钟,注射丰乳一次完成。不住院、不开刀、不影响工作,乳房立即丰满、自然、柔软而富有弹性”广告。于去年2月刚过完春节,她就花了1万多元钱到美容院做了丰胸手术,可做完后,根本就没有预想的那样美丽,而且还伴着阵阵剧烈的疼痛。医生告诉她,这是正常现象,过一段时间就不会痛了。可过了两个月,黄小姐的疼痛不但没有缓解,而且胸部四周还起硬块,时常发红,连抬手都有困难。于是,黄小姐再次来到了美容院,美容师开了3天的消炎药后告诉她,每天按摩1小时,慢慢会好的。半年后,无法忍受疼痛的黄小姐来到了省第一人民医院检查,结果诊断为严重乳腺炎,有可能要进行乳房切除。

  乳房疼痛可以切除,但要是脸上的疼痛,那该怎么办。

  李小姐今年39岁,1月份去昆明某知名美容院做了一个快速去除眼袋注射治疗法,然而治疗一周后,眼睛周围肿胀疼痛,连睁眼都难,美容院专家称1个月后就会自然痊愈的。李小姐好不容易煎熬过了1个月,但是肿非但没消,面积反而不断扩大。到大医院检查后,才知美容院“专家”为其用的药是不能往脸部注射的,该药不易被吸收。现在李小姐眼袋下垂的更厉害而且周围全是红色斑点。

  记者提醒:要避免因美容而带来的伤害,不仅需要卫生执法部门加大执法力度,最重要的是消费者自身要提高警惕,谨防受骗上当,首先要对医疗美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多倾听专业人士的意见。其次对美容院要仔细考察,确认医疗美容机构是否具有卫生部门下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对实施医疗美容的人员要看其是否有执业医师资格,看美容院的卫生情况,设备先进程度等。第三要对美容院的广告承诺进行科学判断和分析,不要受其误导。第四要充分发挥知情权,对使用的注射药品要做到胸中有数;对手术过程、后果、治疗方法要向医生询问清楚,一旦对身体造成危害应及早就医。

  别再为赠品花冤枉钱

  许多商家为了赚取更多的钱,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也跟消费者玩起了猫腻游戏。

  在武成小学教书的刘老师前段时期想买一套西服,逛了许多店后决定在一家很不起眼的商店购买,因为这家店门口摆放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买一套送一套”,虽然这里的价格比其它店的都高,但刘老师想,自己买一套西服后赠送的那套就送给快要结婚的弟弟,这样一算还省了许多钱呢,可当刘老师付完钱后,这家商店赠送的居然是一套保暖内衣,真让刘老师哭笑不得。

  而王女士遇到的就让更人生气了。去年,“五一”大假,王女士听说某大商场推出了买多少送多少的消息,于是便去那儿购买了1000元的物品,得到了10张100元的抵用券,当她正想用这1000元的抵用券去购买物品时,商场人员告诉她,要买200元的东西才能抵用100元,没办法拿着那么多抵用券,不用又可惜,干脆用了吧,结果又买近2000元的物品,等拿回家一看,全是些自己用不到的东西,仔细一想,原来中了商家的圈套。

  记者提醒:几乎每一位消费者都遇到过这样的事,其实这些都是商家为了让自己赚的钱更多,不惜想尽办法来吸引消费者的手段,亏本的买卖没人做,理智的消费者是不会去凑这个热闹的。

  本报记者陈玲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