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妇女为捐肝救重病丈夫放弃腹中胎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2日06:29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走过15年夫妻 如今捐肝救你

  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走廊人来人往。这是3月21日下午2时,华西附二院的白炽灯光洒在38岁的何贤英身上。

  她低着头,坐在走廊的椅子上,等待人流手术。一切,源于一次伟大的挽救——为了
身患肝癌的垂危丈夫,她决定捐出自己的肝,并且在此之前,狠下心终止腹中胎儿正在蓬勃生长的幼小生命。

  病如山倒

  肝移植是最佳治疗手段

  等待手术的,除了何贤英,还有她川大华西

医院病床上的丈夫冯海平。病床上的冯海平,牙齿有点龅,还没开口说话,一口白牙就露在外面,这让他看起来总是笑意盈盈。长期干体力活,让他的身板很壮实,1米76的身高,71公斤重,一点不像肝癌病人。此刻,冯海平正在接受介入治疗。医生通过肝脏的血管,把药物打在肿瘤区域,控制肿瘤生长,希望他等得及妻子人流后的恢复。

  1998年一次偶然的检查,冯海平查出患乙肝大三阳。2000年的时候他借钱5000元钱,吃了3个疗程的药物,但是不见好转。

  去年10月,在桂林打工的冯海平感觉肝脏的地方隐隐作痛。那段时间由于赶工程进度,他每天都要加班,从早晨6点半一直干到晚上12点。他一心想为家里多挣点钱,只认为是自己劳累过度,多休息休息就好了。

  今年正月十五,冯海平和何贤英一起到广西打工。那时他就感觉全身发软、酸痛,吃了感冒药也不见效。2月24日,刚上班没几天的冯海平就到医院看病,次日医生拿着冯海平的CT片对他说,“你的肝脏出了毛病,长了一个肿块,要做手术切掉。”

  4万元的手术费让这对年收入不到5000元的夫妻望而止步。他们回到四川,3月8日冯海平住进了华西医院。经过仔细检查,他肝脏上长了一个直径10厘米的肿瘤,切除困难,且容易复发。肝移植是最佳的治疗手段。

  真情流露

  15年夫妻感情笃厚

  等待人流的时间似乎是漫长的。对丈夫的爱和对腹中孩子的不舍让何贤英的心情焦急而复杂。当当说起和丈夫冯海平的感情,她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少女般娇羞的笑容:“要是不爱他,我才不会给他捐肝。”

  结婚15年来,像乡间的许多夫妻一样,冯海平常年在外打工,何贤英在家操持家务,夫妻俩聚少离多。

  夫妻两都是遂宁蓬溪人,1991年介绍人介绍他们相识。结婚第二年,大女儿出世了,很快小儿子也来到这个家。家庭经济更加困难了。冯海平选择了外出打工。

  除了冯海平的母亲患上肝癌的两年没有外出,多年来,冯海平只有春节,或者是没有活路的时候才会回家。好在,还有冯海平的远方来信慰籍。尽管何贤英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水平,不少字不认得,但收到丈夫的信她都很高兴,什么时候想起来,就从柜子里摸出来看看。“有些字认不到,又不好意思问人家,怕人家笑”。后来家里安了电话,冯海平又会不时打打电话,慰问家里的情况。夫妻之间的爱和牵挂,全浓缩在了那根细细的电话线里。

  为捐肝脏

  妻子做了流产手术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下午2点23分,何贤英考了体温,36度7,正常。在等待了半个多小时后,她进入半限制区,换上拖鞋,开始了再一次的等待。随后,何贤英在麻醉同意书上签字。此刻,她也许正想着肚子里的孩子。何贤英怀孕42天了,这应该是她和丈夫的第四个孩子。

  她说:“即使我一个小孩都没有,我也会流产给我老公捐肝。”

  医生告知何贤英,如果做亲体肝移植的话,手术费用低一些。冯海平的两个弟弟都患有乙肝,父亲气管炎。唯一合适的捐赠者是何贤英。“他是我们家的顶梁柱,如果他倒下,我们全家都垮了。”何贤英没有犹豫。冯海平知道后,曾经反对过:“你莫做,你在家头把老的和两个娃娃带到,不管我。”“那不行,家里头没有了你,我们怎么办?再穷再苦,我都要救你”。

  很快,何贤英开始做术前检查,以确定是否能为丈夫捐肝,幸运的是妻子和丈夫一样都是O型血,各项检查都已经合格。3月17日做B超检查,医生发现何贤英怀孕了!

  事情一下变得复杂起来。

  此时如果不做肝移植手术,冯海平肝脏的肿瘤将很快扩大,失去手术的最佳时机。最初医生决定先做肝移植手术,再行流产。手术原定在前日进行,冯海平的头发都被剃了。但上周日专家会诊认为,孕妇做肝移植手术的风险非常大。专家决定,先让何贤英进行人流手术,休息一个月,身体恢复以后再来做肝移植手术。

  下午3时许,医生为何贤英挂上吊针,在上手术台前的一刻,她想起了贫寒的家何家里的两个孩子。

  因为加入了麻醉剂,何贤英慢慢睡着了。等她一觉醒来,手术已经完成。

  她推开手术室的大门,虚弱地一步步挪动着步子,“肚子疼”。此刻的她,头发披散着,两眼无神,脸色更加苍白了。这已是下午4时许。

  但她很快记起了做介入治疗的丈夫,问弟媳:“他出来没有?”“早都出来了”。她微微咧嘴,笑了一下,在弟媳的搀扶下,慢慢向华西医院病床上的丈夫走去……

  本报记者 刘瑶 刘婷 摄影 王强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