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延庆古崖居应为汉代烽火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8日10:14 北京日报

  本报讯(记者王海燕通讯员周建强吴广禄)扑朔迷离的古崖居之谜最近有了新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杨鸿勋教授经过两次实地考察,昨天向记者透露,古崖居其实是一处汉代烽火台遗址,而非少数民族聚居的洞穴。

  3月9日至10日和3月22日,杨鸿勋教授分别应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的邀请,先后两次到延庆县古崖居进行实地考察。与以往不同,杨鸿勋首次从建筑考古学的专业角度对古
崖居进行考察。

  此前,杨鸿勋翻阅了大量文献,从1400年前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中获得重要线索。《水经注》中“湿余水”条中有现今延庆、怀柔一带山涧东崖壁有人工开凿的“石室三层”的记载,其描述的地理位置和石室形制与现在发现的“古崖居”十分相似。

  杨鸿勋说,郦道元历史上以治学严谨而著称,作为1400年前的第一目击证人,其叙述具有较高的可信性。他当时了解到这其实是“故关之候台”。郦道元所说的“故关”是指汉时的居庸关;而“候台”,按居延(位于甘肃省北部额济纳河流域)出土的汉简记载,就是俗话说的“烽火台”,但比普通烽火台驻兵要多。在边防前沿一线设置这种台的目的是为了瞭望敌情,发现情况立即燃狼烟(白天)或举烽火(夜间),守望各台逐次传递信息向边关驻军报警。常驻候台的戍卒任务既然是报警,则除戍卒宿舍、候官衙署、伙房、仓库、文书储藏室、传递文书所用马匹的马厩外,烽火台也是必不可少的设置。

  为验证这一说法,3月9日至10日,杨鸿勋首次前往临近平川的南崖居山顶考察,果然发现了人工垒砌的基石残迹(本报3月15日曾予报道),获得重要的物证。当时陪同考察的附近村民、59岁的王寿福介绍说,小时候经常到崖顶上玩耍,当时顶上就有矮墙,由方石垒成,调皮的他们还经常将石块推下山去听响声玩。此后,3月22日杨鸿勋又对附近村民进行追访,78岁的王自忠老人和75岁的孙玉品老人进一步证实了王寿福老人的说法,并补充道70年前石头墙有1米多高,是干垒的,没有灰浆或者泥浆黏结,所以很好拆。

  根据墙基遗迹、相关人证和文献资料及建筑特点等多项因素综合分析,杨教授目前判断古崖居其实是一处汉代烽火台遗址。

  对于此前流行的西奚族人的居住遗址说,杨鸿勋从定量分析的角度进行了驳斥。他认为现有居住洞穴不可能容纳“数千帐”(有文献称在10万人左右)的西奚族部落,仅有9个小洞室的马厩也不可能容纳游牧的庞大马群。

  网络编辑:刘春燕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