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我们的住房[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8日10:50 河北日报

  2006年早春,全国“两会”,高频词之一是“住房”。

  一个人,要在这个世界上有尊严地生存和生活,就必须首先解决“衣食住行”四大问题。

  这些是最基本的东西,“住房”占其一。

  天经地义的理想

  住房问题的妥善解决,是人类古今中外普遍的理想。

  作为以农耕为主的中国,一代又一代人的愿望:“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

  我到美国,见到有中青年人在街道旁乞讨,胸前挂着“homeless”(无家可归)的牌子,说明那么发达的国家,也并没有彻底解决住房问题。

  住房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自然关注到了,而且把它同整个社会的改造和进步相联系。1872年恩格斯专门有著作《论住宅问题》,其中明确指出:“住宅问题,只有当社会已经得到充分改造,从而可能着手消灭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已达到极其尖锐程度的城乡对立时,才能获得解决。”

  历史与现实

  同别的物质生活一样,我们曾经经历过住房极其紧张的时期。上海有一对工人,建国之初新婚分得20平方米一间屋,30年过去,生了二女三子,到上世纪八十年代,7口人竟然还是在那20平方米的屋子里生活,岂不是匪夷所思?然而它却是事实!

  计划经济体制下把干部、职工的住房统统包下来的做法,实践证明既不合理,也不能解决问题。而且除了当到“相当级别的官”,大众一辈子也休想住到档次高的房子。那种局面随着整个社会的市场经济“转轨”而得到了改变。

  如同农村生产力一下子“冒”出来就创造出了农产品充裕的奇迹一样,改革开放近30年,城市里的住房也“冒”了出来,“有钱人”拥有宽敞、档次高的房子乃至别墅已不鲜见,绝大多数城市居民也已经享受到了多少年来向往的住房。比如前面提到的上海那户人家,由于上海市的拆迁改建工程搞得很有成效,住房条件已经大为改善;他家的二儿子还由国企而“下海”,搞起房地产业了!

  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整个社会“改造”(恩格斯语)、进步的结果。

  幸福在于创造

  我出生在江苏农村,上世纪七十年代改革开放前,江南乡下是几乎看不到楼房的,可是,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我再回南方时,见到长江中下游广大农村的二三层楼房,大批大批地建起来,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今年春节前,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集中报道了江苏华西村,那一排排整齐气派的农民新居,家家住别墅,户户有汽车,连同宽敞的道路、现代化的企业结合在一起,意味着城乡对立、差别的消灭,实际地印证了恩格斯的论断。

  华西在江苏,据我了解,河南、天津、河北等各地都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很好地解决了农民居所问题的典型。

  中国人就是这样地创造着自己的幸福,足以令人百感交集,兴奋不已!

  杨柳青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