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寻亲十三载如今喜重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8日12:13 大华网-汕头都市报

  43岁的谢先生与81岁“老舅”同处一城却音讯隔绝

  寻亲十三载如今喜重逢

  今年43岁的谢先生与81岁“老舅”,虽同处一城而音讯隔绝达13载。在金平区大华街道集成社区居委会主任的帮助下,昨天上午,寻亲人终于与失散了13年的“老舅”久别重
逢。亲人相见,不禁喜极而泣。父亲离世岁月艰辛坐在记者面前的寻亲人谢先生,神情激动,话语间略为急促。谈起过去的艰辛岁月,以及在别离13年之后再与亲人重逢的种种遭际,他百感交集,不时喉咙哽咽。谢先生今年43岁,普宁人,自幼在普宁农村长大。上世纪60年代,谢先生的祖父在马来西亚因病去世,当时谢的父亲已长大成人。至1975年,谢先生的父亲因患绝症,正当知天命之年撒手西去。父亲的去世,犹如栋梁倾折,整个家庭几近崩溃边缘。其时,谢先生家中有年过古稀的祖母,还有一位16岁的姐姐和两个妹妹。面对家中亲人相继离去,谢家的日子变得十分艰难。谢氏姐弟只好勤奋拼搏,企盼好日子的来临。从13岁开始,谢先生成为家中的主要劳动力,每天早上6时多准时起床,挑粪浇菜,种地瓜;中午时分则上山放牛,捡牛粪,还要养鸡养鸭。由于营养严重不良,再加上心情抑郁、长期操劳,至17岁谢上高中时,个子还不足1.5米,黑黑瘦瘦,掀起衬衣“上身皆排骨”。亲人点滴援助记心头谢先生还记得,从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家中经常来了一位“客人”,至今家乡人还经常问询谢先生:“是否有与老舅来往?”这位“老舅”,是谢先生祖母的弟弟的内弟,今年81岁,谢家人同样以“老舅”称呼。“老舅”名叫许明,是马来西亚归侨,解放后定居于汕头市华坞路加兴里。谢先生与老舅失散前的关系十分亲密。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老舅已近花甲,但当他知道谢家家境艰辛后甚是挂怀。每次马来西亚亲人回乡,“老舅”总是代谢家“说话”:“目前,谢家家境艰辛,住的是破旧的老屋,穿的也是旧的。加上一家老的老,幼的幼,境况甚为凄凉,作为‘番客’应多予接济,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在“老舅”的诸多努力下,“南洋”的亲人常送衣物、食品给谢先生一家。每逢“南洋”亲人将财物委托“老舅”转交普宁农村亲戚时,“老舅”总是不辞辛苦,自己掏腰包付车费将衣物、食物送往普宁谢家。“老舅”每次临离开普宁时,总是送一些钱给谢先生的祖母,并告诫晚辈们要勤俭节约,戒除不良习惯,将来才能立身处世。乡人对“老舅”总是报以感谢的目光。13年前曾相聚上世纪80年代中期,谢先生离别普宁家人,独自来汕谋生。谢先生对“老舅”的种种恩情常感念于心。那些年,他常踩着一辆旧单车,到华坞路加兴里与“老舅”叙旧,聆听教诲;细问“老舅”的饮食起居,相谈甚欢。至1992年底,由于谢先生的祖母离世,还要常往普宁处理父亲遗下的各种杂事,加上当时谢先生居无定所,又没有固定电话,计有半年多没有与“老舅”家联系。当他再次前往加兴里时,“老舅”家的老屋因旧城改造而拆迁。当时因诸事缠身,没有更多的办法去寻找。谁知此次“失之交臂”后一隔就是13年。居委主任相帮圆了寻亲梦13年来,谢先生一家一直挂念着“老舅”的安康。至近年,谢先生的境遇略有改观,对亲人的思念更是一日甚一日。今年春节后,谢先生前往加兴里,看到“老舅”原来的老屋宅基地有的已耸起新楼,但旁边却仍有一片空置地,便挨家挨户问询老邻居。所有的人均称不知情,其中有一中药铺的店主还称自幼在加兴里长大,未曾听说有一位马来西亚归侨名叫许明从前住在加兴里一带,云云。正当谢感到十分失望时,突然头脑灵光一闪:社区居委会的干部应知道“老舅”的下落。随后,谢先生在友人的帮助下,于3月26日与大华街道集成社区居委吴主任取得联系。俗话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原来吴主任几年前曾在炽昌居委任职,与“老舅”一家十分稔熟,知道“老舅”家中有一儿子名叫“保”。双方“对上号”后,热心的吴主任迅即致电许明家人。3月27日,谢先生终于见到了日夜思念的“老舅”,总算了却一桩搁置心中多年的心愿。本报记者谢文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