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杨义珠:守望洱海最后的鱼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8日12:14 云南日报

  

杨义珠:守望洱海最后的鱼鹰

  很多的云南老百姓生活在除昆明以外的各个州市,他们的生活有着别样的精彩。他们虽然平凡,但却质朴真实。其实,一些生活在昆明的人,他们也都来自州市,虽然呆在了昆明,但他们的根却在州市,他们经常都会想起家乡的父老,时刻都在关注家乡的变化。因此,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都想写一些东西,真实地记录云南普通百姓的平常生活。若你周围
的朋友有非凡经历,也请发邮件(ccwb-dzb@163.com)或写信(昆明市新闻路337号云南日报大楼816室州市新闻部,邮编:650032)给我们。

  从今天开始,州市新闻部将开设“人物”专栏。以后,我们将不定期地推出一些州市人物故事,忠实地记录州市的人们。

  有时候,杨义珠会带着鱼鹰去表演

  

杨义珠:守望洱海最后的鱼鹰

  杨义珠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鱼鹰

  

杨义珠:守望洱海最后的鱼鹰

  杨义珠每天要买小鱼喂他的鱼鹰

  

杨义珠:守望洱海最后的鱼鹰

  水中的鱼鹰回归了本性

  

杨义珠:守望洱海最后的鱼鹰

  英勇的鱼鹰并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

  又到了洱海全湖半年封湖禁渔的时节。世代以打鱼为生的大理喜洲镇沙村村民委员会沙村自然村渔民杨义珠,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四处打短工挣钱糊口的日子。对于这名皮肤黝黑的白族汉子来说,打短工赚来的钱,不单单只是养活家人,还有12只鱼鹰——每天要吃下6公斤猪肠子和3公斤小鱼。

  从杨义珠爷爷的爷爷开始,鱼鹰就一直是他们家里的成员。喜洲沙村是一个渔民聚居的小村庄,上世纪60年代,村里有72户人家养鱼鹰,鱼鹰总数有1500多只。2005年,饲养鱼鹰的渔民减少到了10户,鱼鹰105只。而最近,只剩下了93只鱼鹰。眼看着鱼鹰一天天地减少,饲养鱼鹰的渔民也在一天天地减少,杨义珠很感伤。

  杨义珠有一身表演鱼鹰的绝技。用竹竿担在鱼鹰的脖子上,将正在水中浮游的鱼鹰转上几圈,再把竹竿举起来,鱼鹰就会稳稳地绕在竹竿上。杨义珠说,这项绝技,最初是用来惩罚不听话的鱼鹰的。封湖禁渔以后,渔船都不能划到洱海中去,鱼鹰表演早已无人问津。空怀一身绝技的杨义珠,只能每天守望着被他用绳子捆在竹竿上苦苦挣扎的鱼鹰,暗自嗟叹。

  谁能想得到,就在十年前,沙村渔民和鱼鹰的神技曾震惊了东瀛!1996年,杨义珠带着自己的鱼鹰,随大理市人民政府考察团出访日本,与十几个国家的鱼鹰同台竞技。其他国家的鱼鹰,都用绳子把脚捆住扔到水里,捕到鱼以后又拉回来。洱海鱼鹰没有绳子捆脚,在水中表现还特别勇猛,上来后叼的都是两公斤以上的大鱼,当场就有人出高价购他的鱼鹰,杨义珠舍不得,这些鱼鹰跟了他多年,就像家里孩子一样,怎么舍得卖掉?

  每年春天的时候,杨义珠一家都要孵上几窝小鱼鹰。不过今年春天他们没有孵小鱼鹰。去年他家还养着15只鱼鹰,今年就只剩下12只了。封湖禁渔期间,杨义珠和其余几户饲养鱼鹰的渔民特别希望政府给予鱼鹰适当的生活补助,或者划定水域为游客表演,让鱼鹰自己挣钱养活自己。目前,封湖禁渔期间,除了喜洲镇250元的补贴外,还有政府每月每人的25元生活补助。没有其他任何特长的渔民只得外出打工,而打短工挣得的钱,绝大部分还得用来饲养鱼鹰。如果他们的申请得不到政府的允许,他们就只能等着老鱼鹰自然淘汰,直到所有的鱼鹰在洱海区域内灭绝。

  杨义珠的两个儿子在外打工,一个在大理古城,一个在昆明,他已经不想让他们再继承家里的打渔事业。

  本报大理新闻热线

  0872-2125435,13987269863;

  发行热线0872-2185541。

  本报记者 秦蒙琳 摄影报道(春城晚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