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灰色童谣该怎样“漂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9日04:25 舜网-济南日报

  “英雄不怕学习太糟糕,学习不好倒数也骄傲,就为一个‘罚’字受不了,一天一夜想跑跑不了。上课铃声从来都听不到,十多节课节节都难熬”、“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还是我”……这些改变自流行歌曲、打油诗似的儿歌,出自10多岁的小学生之手。今年的“世界儿歌日”前后,针对儿歌日益“灰色”,走向成人化、粗俗化的趋势,媒体发出了“还孩子童真、健康的儿歌”的呼声。

  灰色儿歌甚至一些充斥打、杀字眼的黑色儿歌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创作一批健康向上的儿歌替代它们是必要的。不过,如果我们的努力仅仅是停留在用“好儿歌占领阵地”这个层次上,笔者认为是治标不治本,而且从长远看,这种努力本身也将带来负面影响。

  许多人指责灰色儿歌庸俗、无聊,说庸俗恰当,无聊却未必。“童言无忌”,童言往往能真实折射现实。灰色儿歌绝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那庸俗的语言“表达”了许多内容:学业重压下孩子的不满与无奈,成人社会诸多弊病对孩子的影响等等。

  青少年生活在一个成人创造的社会中,社会规则不是他们制定的,社会问题不是他们酿成的,他们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表面上看,灰色儿歌是青少年自己选择的,但归根到底却是成人给他们的选择。当孩子们唱着灰色儿歌表达内心对现实的不满、向成人示威般地炫耀(瞧,不要以为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时,成年人受到了深深的刺激。因为灰色儿歌唱出了成人对孩子们的愧疚(为了有个好前途,不得不让他们承受学业的重压)以及对自己主导的社会的不自信与恐惧(有些现实他们应该不知道或者尽量晚知道)。

  我们在看到灰色儿歌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同时,更应该看清灰色儿歌产生的根本原因。灰色儿歌是种种不健康现象的“果”,而非“因”。颠倒因果关系,只求消灭灰色儿歌,不过是一叶障目,自欺欺人。儿歌不仅要健康,更要真实,不真实的儿歌词藻再典雅也是不健康的。一天十个小时都关在教室中的孩子是不会唱“让我们荡起双桨”的,同样,耳濡目染影视节目暴力色情内容的孩子也不会相信“天下无贼”。让孩子们去唱那些与他们的经历感受不相同的东西,无异于在培养口是心非,让他们过早学会用两套话语系统说话的本领。

  童谣如斯,成人应愧。儿歌的窘境,是孩子的不幸,是成人的过错。消灭灰色儿歌需要生产健康的儿歌,更需要我们努力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