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我市地质灾害防治成效明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31日04:40 深圳特区报

  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发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我市地质灾害防治成效明显

  编者按:

  记者昨日在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现场会上了解到,近年来,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评估评价的地质灾害隐患点430处,认定责任人的338处,完成治理的80处,正在进行施工治理的136处,完成勘查设计的62处。同时,已有129处危险性大的隐患点列入了2006年度我市地质灾害治理计划。

  四项措施强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

  在昨日的现场会上,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局长张士明表示,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发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市国土部门将与各相关政府部门携手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继续完善规章制度

  继续夯实基础,完善相关法规与制度,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将是我市今后一段时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工作。具体内容包括,一是在地质灾害初步调查及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已经建档造册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地质环境调查和地质调查工作,建立全市地质灾害的评价系统和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系统,编制我市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二是在总结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已有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出台《深圳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解决目前工作中存在的责任不清、程序不明、监管不力等问题。三是要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包括日常巡查制度、重大灾情应急抢险制度、建设项目危险性评估制度、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简易程序制度等。

  加大投入确保落实

  张士明还透露,我市今后将继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切实保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首先是完善机构设置,充实工作人员。其中,将考虑参照香港的成功经验,筹建专门的监测管理机构,完善监测网络;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区、街道及相关职能部门的三级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并配备相应的专家及技术人员。

  其次是配备足够的设备,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包括为相关职能部门配备巡查车和应急抢险指挥车,为参与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人员购买人身安全保险及必要的劳保用品等。

  再次是双管齐下,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一方面,对于自然引发以及难以找到责任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由市、区政府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按轻重缓急分期分批进行治理;另一方面,加大力度,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确定责任人,并督促治理,对于故意拖延、推诿的,将采取一定的强制性措施。

  引进新技术确保质量

  张士明表示,在今后的防治工作中,我市将引进一些新技术,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成为市民的“放心工程”。

  一要加强我市地质灾害防治的新技术的引进与利用。重点加强对我市高、陡边坡等的监测技术的引进与利用,同时积极开展相关地质灾害综合生态治理等技术的引进与利用等。二是严格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审查,使治理方案既能满足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需要,也要使治理方案合理、适用,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三是加强施工过程的监督,对不具备施工资质、不按设计方案施工的单位要有严厉的处罚措施,严重的要取消其资格,并重新委托进行施工。四是完善防治工程的验收制度,不仅建设部门,国土部门、水务部门、环保部门都应参与到验收工作中来,确保防治工程经得起考验,是质量过硬、群众放心的工程。

  全市范围进行相关教育

  此外,在进行以上工作的同时,我市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还将在全市范围内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相关知识、政策等的宣传教育,采取召开研讨会、举办培训班、现场咨询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深入社区开展咨询,派发宣传单,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联合市气象部门在媒体上发布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播放防灾知识宣传片;在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立警戒线,竖立警示牌等。目的就是通过培训和宣传,大大提高我市各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增强人民群众防灾减灾的意识。

  群测群防

  体系初建

  鉴于我市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多、分布广的特征,我市还初步建立起了地质灾害防治的群测群防体系,为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体系保障。

  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地质灾害防治群测群防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大部分内容:

  首先是地质灾害的巡查制度基本建立。各区、各街道均成立了专门的巡查机构,将预防、巡查的重心下移到基层,并明确了汛期24小时值班、片区日常巡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灾情速报等制度,构建了市、区、街道三级防治监测网络。其中,宝安区不仅组建了巡查机构,还聘请了一些专家参与巡查工作,将日常巡查和专业巡查较好地结合起来。

  其次,还启动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早在去年7月份,我市就颁布实施了《深圳市2005年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实施方案》,启动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由国土部门与气象部门合作,在汛期通过电视台向公众发布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据了解,自从该预报预警工作启动以来,我市共发布了三级以上的预报10次,为我市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积累了经验。

  此外,广泛发动了各相关居委会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防治工作。不少片区将日常巡查和群众上报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扩大了巡查、监测的范围。据介绍,去年罗湖景亿山庄发生山体滑坡后,就是群众第一时间发现险情并及时上报,避免了人员伤亡。此外,此前发生的盐田深盐路滨海制药厂北侧边坡也是在群众发现滑坡前兆后上报,有关部门24小时完成坡体卸载,成功消除了一起大型山体滑坡。

  责任落实

  资金落实

  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落实治理责任人和治理资金为我市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治理责任人的认定、治理资金的筹集方面,为推动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各区、各街道都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治理责任人的认定方面,除了坚持“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外,有关部门还创造性地运用“谁受益、谁治理”和“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并据此向责任人发出《责令限期治理地质灾害通知书》,督促责任人进行治理。在治理资金的筹集方面,除了区、街道和相关职能部门加大了投入外,企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治理资金也有了明显增加,罗湖区景亿山庄和龙岗区金洲嘉丽花园的开发商依法出资治理危险边坡;宝安区观澜街道一村民自愿筹资35万元治理危险边坡均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逐步夯实防治基础

  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局长张士明介绍说,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各区、各街道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具体组织和努力下,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将使防治有规可依

  据介绍,我市近年来在地质灾害防治中进行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为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基础保障。作为基础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已于2005年开始着手编制作为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总纲的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该规划确定了包括机理研究、基础调查、预警预报等多项工作的总体框架,其编制计划和内容得到了国土资源部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该项规划出台后,我市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将真正做到“有规可依”。

  近期将出台《深圳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除正在编制的《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外,我市还制定了《深圳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颁布实施了《深圳市2005-200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并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专家管理制度。此外,有关部门目前正在起草《深圳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并将在近期颁布实施。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上述这些基础性管理文件的颁布实施将使我市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完成全市地质灾害大普查,按危险性大小建档

  在基础性调查工作方面,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已经完成了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全市危险边坡普查工作。此外,各区、各街道还在普查的基础上,还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危险性评估,并按照危险性的大小分别建档造册,完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管理档案,绘制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图;同时,还针对危险性大和危害公众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制订了应急避险方案,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罗湖二线“插花地”范围内就竖起了89处斜坡的地质灾害防治“明白卡”。这些措施为日常巡查、落实责任、避险避灾起到了规范、引导的作用。

  我市地质灾害5特征

  在昨日的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现场会上,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局长张士明介绍说,我市地质灾害呈现五大特征,而以超强度的城市建设和开发为主的“人为因素”是我市地质灾害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据介绍,我市地处莲花大断裂带,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斜坡类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此类地质灾害是我市的主要灾种,在全市各区均有分布;二是地面变形类地质灾害,包括岩溶塌陷,主要集中在龙岗区,约43平方公里;三是海岸带地质灾害,包括地下水咸化等,主要分布于西部沿海。从总体上来看,我市地质灾害的城市型特征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

  一是地质灾害数量多我市地质灾害以斜坡类地质灾害为主,据今年2月底完成的边坡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共有各类边坡42747个,平均每平方公里约有边坡22个,其中危险性大的950个,危险性中等的5641个,是我市地质灾害的主要隐患。

  二是地质灾害分布广我市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各区均有分布,其中,龙岗、宝安、南山三区数量较多,分布密集。尤其是公路两边、建筑物(尤其是违法建筑物)周围往往是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密集带。

  三是地质灾害危害大我市人口密度高、经济总量大。2005年我市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创GDP2.5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超过5000人,不仅如此,一些人口密集区域的危险边坡较多。

  四是人为因素明显建市以来,我市经济高速发展,人口迅猛增长,城市规模及土地开发强度不断扩大。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工程活动逐渐向山边、坡地扩展,切坡、填方等活动增多,形成大量边坡。我市目前99%的边坡是由人为活动形成的。

  五是地质灾害呈现频发趋势我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作用也日显突出;另一方面,全球气候条件发生变化,包括台风、风暴潮等灾害性天气逐渐增多,因此,我市山地、丘陵区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呈增多的趋势。

  相关链接:

  香港经验值得借鉴

  香港对防治斜坡类地质灾害有非常成功的经验。上世纪70年代,香港发生了三起严重的山泥倾泻,死亡156人。香港政府于1977年成立土力工程处,规管所有斜坡(含护坡、基坑、挡土墙)的勘查、设计、建造、监察及维护,负责七方面的工作(建立与完善斜坡安全技术规范和法规、确保新的斜坡达到安全标准、加固低于安全标准应由政府负责的老斜坡、维护所有由政府负责的斜坡、确保非政府负责的斜坡达到安全标准、对滑坡进行全面检查、宣传教育),降低斜坡类地质灾害给公众带来的危险。

  香港在斜坡管理上的特点:一是在建立一整套法规及技术规范的基础上,对斜坡的建设进行全程规管,从报建到建成后的日常维护,均有严格周密的程序,保证新的斜坡达到安全标准。二是近三年来投入了7500多万元,对全港的斜坡进行清理,登记造册,建立斜坡资讯系统,明确老斜坡的责任人,按危险性程度,优先排序,逐年安排治理维护,确保老斜坡达到安全标准。三是明确政府负责的斜坡管理职责,香港建筑署、路政署、水务署、地政总署、屋宇署、规划署、房委会等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的斜坡建设、维护,其他政府斜坡由土力工程处负责。四是对私人斜坡的维护采取自愿的原则。但一旦发现私人斜坡出现危险,即发出“危险斜坡修葺令”,强制私人维护。五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截至2005年初土力工程处专职负责斜坡安全管理约有500多人(我市地质环境管理加上矿产管理行政编制仅8人),每年约有十亿元资金投入政府斜坡的治理维护。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