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群大”开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3日07:17 红网-湖南日报

  本报记者 肖军 通讯员 张杰

  在麻阳苗族自治县西边与贵州省铜仁市交界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叫米沙。村前,清清的锦江河静静地流过。村里还有一个著名旅游景点———擎天一柱,它雄伟壮观,傲然挺立,引来了无数游客。然而,在这里比山水更美丽的是乡亲们的心灵。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们走进村里,听到了一位两腿残疾的老人多年来在众乡亲帮助下快乐生活的动
人故事。

  年少不幸

  米沙村处于群山环抱之中,村子正中有个小店,店里住着一位两腿残疾的老人。他叫黄前群,今年已65岁了,村里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叫他“群大”,一半是亲切,一半是尊敬。

  “群大”生于1941年,出生刚10个月父亲就去世了。2岁时,妈妈改嫁了。他从小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也没有兄弟姐妹。小时候,他聪明好学,但到15岁时,不知什么原因得了一种怪病,两条腿动不了。后来才知道,是类风湿关节炎。不久,双手也得了这种病。1962年底,爷爷、奶奶又相继去世了。

  乡亲们没有忘记这个可怜的孩子,安排他为村集体记工分,还当村里的出纳。“群大”读了5年书,还有点文化,加上勤奋好学,账目算得一清二楚,颇得乡亲们的信任。他爷爷和奶奶去世后,村里几百位乡亲开始轮流来帮他挑水、洗衣服,照料他的日常起居。

  幸好在上世纪60年代初,省城一位姓杨的医生下放到村里,针对他的病情开了几个处方。“群大”用了后,效果还不错,把他的左手保了下来,能灵活地运动,右手也能稍微动一动,但两条腿却永远动不了了。

  开店自强

  到了1982年,村里实行土地承包经营,不用记工分了。“群大”面临一个新问题:以后如何凭自己的双手,更好地活下去呢?看到屋前挑着担子过往的人群,他想:村里的乡亲和河对面村子里的人都从这儿经过,爬山到4公里外的郭公坪乡街上买盐、酱等东西,要是在这儿开个小店,应该会不错吧?

  “群大”将他几年来用双手日夜编织竹器辛苦得来的百来元钱,请邻居到街上进了一些货。也许是当时物资还较紧缺,也许是乡亲们出于同情,他进的货很快卖光了。自那以后,“群大”把钱交给乡亲们,请他们帮自己进货。乡亲们只要到街上去,都会满口答应。久而久之,大家外出时,都先到这里走一走,看他要进什么货,然后帮他把货从街上挑回来。

  货购回之后,乡亲们到这里买东西,大都是自己放钱,自己取货。20多年了,也没见钱少过,也没见货被多拿走过。小孩子来买糖果吃,也不多拿一颗,即使身上一时没钱,也会先赊上账,过几天一定把钱还上。

  乡亲们买点日常生活用品或去远方亲戚家需要买一些东西,再远也要到他这里来买货,一方面是帮他,一方面这儿的货好,而且还比较便宜。一年到头,“群大”的小店总是人来人往,生意红火。

  “群大”的小店离街上较远,从“群大”店到郭公坪乡街上去进货,先要爬一个大山坡,然后走崎岖和泥泞不堪的山路,一般人空手行走都十分吃力,更别说挑一担货了,可乡亲们却帮他一挑就是20多年。村干部到乡政府办事,大多先到这里转一转,看看是不是需要进一些盐、烟、酒啦。这些比较重一点的货,都由村里的男人们包了,常常一担三四十公斤,从街上挑到店里,要出一身汗,可大家都乐意帮他。

  “群大”的情况被县里了解后,许多部门单位给予他优惠照顾,减免税费,免收他的生活用电费,还给他送来了电视机等。

  小店三迁

  2001年,渝怀铁路动工了,“群大”的小店需要拆迁。铁路部门专门拨款,在离铁路不远的一个山坡上,为他建了一栋新房子。原以为这儿离学校近,来买东西的孩子们会多一些,可“群大”觉得这儿离村子里的大院远了一点,他想:要是学校放假了,如果来的人少了,可就不大方便了。“群大”常常为此闷闷不乐。

  邻居黄立生夫妇得知后,就与嫂子谢艳芬商量,主动邀请“群大”搬到他家里去住。黄立生的房子位置正处在村子大院子的正中央,可房子却是黄立生夫妇和他哥哥、嫂子一起的,两户人家8口人,只有3间房,“群大”来了住哪里?全家人商量之后,决定把正屋让给“群大”住。

  黄立生家的堂屋宽敞,又正对路口,做生意十分方便,小店搬到这儿后,人气还那么旺。“群大”也如往常一样热情大方。夏天,“群大”打开了电扇、点上了蚊香,冬天,又生上旺旺的炭火。“群大”说:“这些不仅舒服了大家,也舒服了自己。”

  “群大”很喜欢孩子,孩子们也爱到这儿来。他给来玩耍的孩子又不时分上几颗糖,孩子们又帮他扫地、挑水,还把山上摘来的野果子给他送来。妇女们则时常帮他补补衣服、洗洗被子。河里的鱼肥了,有人不时送上几条;地里的菜能吃了,也有人摘来一些让“群大”先尝一尝鲜。

  村子里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美味佳肴,还未摆上桌,大家都会相互提醒:“给‘群大’送了吗?”先给“群大”送碗肉,送些糍粑、绿豆面,已成了村里人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习惯。

  住在黄立生的家里,“群大”觉得好是好,只是太麻烦人家了。晚上睡在床上,他不时想:两家人的孩子一天天长大了,这么多人挤在一起,再长期住下去,终究不是一个办法。于是,他就准备再建个新房子。

  这时,村民黄前军正在建房子,得知“群大”的想法后,马上让了一大半宅基地给他。“群大”的新房子建在路旁,“群大”十分满意,这里还是过往人群的必经之处。搬来后,房子更宽敞了,进的货也更多了。

  现在,每天来“群大”店里买东买西、谈天说地,摆龙门阵的人也更多了,这里成了村子里最热闹的一个地方。去年10月,郭公坪乡崭新的敬老院快落成了,乡政府多次动员“群大”搬到那里去安享晚年,可“群大”一点儿也不动心过去。他含着泪,对乡干部说:“在这里,乡亲们对我这么好,多年来一直照看我,我舍不得离开他们。”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