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清明节,离文明祭悼有多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3日09:05 黑龙江日报

  本报记者 孙佳薇

  临近清明节,记者走访哈尔滨市发现,从3月25日开始,有市民晚上在十字路口用烧纸、供品的各种传统方式来祭悼逝去的亲人,而政府大力倡导的文明祭悼并未在哈市流行。

  记者在道里区安宁街发现,每天晚6时开始,就有农用拖拉机载着各种祭品停在路边,向市民兜售。记者随意走了几个摊位发现,纸做的手提电脑、手机、别墅、家用电器应有尽有。买烧纸的人络绎不绝,记者沿路询问价格,一捆烧纸的价格是5元,来买纸的人都会买上三四捆。记者称自己要买些烧纸,商贩便向记者建议,如果烧给一个人就买单数,两个人就买双数,最好搭配着钱串、冥币等东西一起买尽孝道。

  “清明节祭悼故人本是民俗,但以大肆烧纸钱的方式来祭悼,不仅是一种陋习,而且已成为一大公害。”4月1日,王女士与家人一起去皇山公墓给孩子的爷爷扫墓后,心情特别郁闷。王女士告诉记者,当天由于上山的人太多,山下的路口人满为患,显得异常混乱。山上的情景也好不到哪儿去,几百名凭吊者在指定地点点燃火堆,整个殡仪馆被一片弥漫的浓烟所笼罩。2日,记者来到皇山公墓,在墓碑园区看到,多数扫墓者把从家里带的点心、烧酒和水果摆在亲人墓前,然后点燃香烛,待寄托哀思后,这些祭品仍然摆放在墓碑前,一些残留的祭品散落满地无人清理。问到为何不用鲜花祭扫,市民洪先生回答,商家都会利用节日来赚钱,平时不好卖的白菊花卖到了8元钱一支,还不如从家里带一些东西来祭扫。

  “献一束鲜花、留一支歌曲、点一根烛光、种一棵松柏或是写下几句祭文”,记者在网上浏览发现,一些城市的市民已逐渐接受过一个网上祭奠的别样清明节。但是记者在哈市随机调查了近30名不同年龄的市民,其中只有3人知道网上祭奠。

  2日晚,记者点击进入到一个网上祭奠的网站。网站首页庄严、肃穆,还链接有许多同样性质的网站。据了解,凡是参加网上祭奠者,只要把逝者的个人相关资料交给网上公墓,公墓就可以为逝者建立档案,并将逝者的音容笑貌和安葬方式展示在亲人面前。逝者的亲人可以在网上模拟场景祭奠逝者,整个过程简单快捷。

  为什么这样的祭奠形式还不能得到市民的认可,一位社会学家分析,由于清明祭扫是传统习俗,从古至今老百姓在扫墓时,都习惯带一些吃喝之类的供品,烧些香、冥币,这是对传统不能忘却。而网上祭奠只是虚拟空间,很多人觉得并不能真实的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市民如果能以芬芳的鲜花替代焚烧纸钱的烟熏火燎,既文明又时尚,也能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

  

清明节,离文明祭悼有多远

  图为哈尔滨市第二火葬场外,许多市民图方便在公路的两侧和田地里焚烧祭祀品。

  本报记者 郭俊峰 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