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怀烈士 愿付后半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3日13:02 大众网-鲁中晨报

  

怀烈士愿付后半生
▲采编这本《英名千古》烈士事迹传,魏兆泉用了11年
怀烈士愿付后半生
▲改建、绿化工作成了桓台县烈士陵园目前最重要的工作
怀烈士愿付后半生
▲“陵园最大的作用就是让后辈知道,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

  “我的后半生与烈士连在一起了。”今年68岁的桓台县烈士陵园“守墓人”魏兆泉感慨地对记者说。

  1983年,45岁的魏兆泉开始从事桓台籍烈士事迹的采编工作,这一编就是11年。1994年,即将退休的他又选择了到桓台县烈士陵园,为长眠于此的烈士们守墓,这一守,又是11载。

  编了11年烈士传

  初次见到魏兆泉时,他正在和工人们一起进行陵园的施工改建。“现在身体还行,趁能干就赶紧干点。”拢了拢被汗水浸湿了的白发,魏兆泉笑着说道。

  1983年,45岁的魏兆泉开始参与编辑桓台籍烈士的事迹传。当时他手头只有一本烈士名录,他的工作就是把这一个个名字背后的故事挖掘、丰富起来。

  “那时候,就只能根据上面烈士的出生地,跑到烈士的老家,找到了解烈士事迹的人们,或者是找到烈士生前部队的老战友、老领导,了解烈士生前的情况。”

  “当时驻扎在桓台的部队,一批去了东北,一批下了中原,所以战斗中牺牲的桓台籍烈士遍布全国很多地方。为了挖掘烈士的生平事迹,1年起码有三分之一时间是在外面跑。”除了新疆、西藏没去,魏兆泉几乎把全国跑遍了。

  魏兆泉告诉记者,有一次他在外面连续采访了1个多月没回家。为了节约成本,一次出去就要带着采访好几个烈士事迹的任务。“有几次,我好容易打听到能介绍烈士事迹的人,但去了之后才知道,要找的人已经去世了。”

  在魏兆泉采访编写的30余位烈士当中,有一位烈士对他的影响最大。“我记不清那位烈士的姓名了,但他的事迹却对我的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是个营长,在一次战斗中,腿被炸没了,就是在那种情况下,他还趴在战壕里,拍着巴掌打着节拍给战友们鼓劲,这个资料是他的战友们在战斗总结时提到的。但其他的相关材料非常有限,直到我离开那个工作岗位时,依然没有完成,太遗憾了!”

  平时,魏兆泉话不多,但谈及烈士事迹,就滔滔不绝了。 “那时候,有个姓王的战士因为是初次参加训练,很紧张,练投弹的时候,拉了导火索的手榴弹失手滑落在身后的甲板上,而身后是视察训练情况的首长。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战士张经淮奋不顾身地扑向了手榴弹……”讲着讲着,68岁的魏兆泉激动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做着投弹、扑向手榴弹等动作。

  守了11年烈士墓

  “1994年我准备退休的时候,领导觉得我长期从事烈士事迹的编撰,对这方面的工作比较熟,就问我想不想来烈士陵园继续工作。我琢磨了一下,自己编了这么多年的烈士传了,对烈士也有了很深的感情,再加上身体还行,就过来了,就算是发挥余热。这一干又是11年。”

  魏兆泉来到烈士陵园后,每天都会和同事一起清扫烈士墓地,然后到纪念馆整理陈列的烈士遗物。遗像、骨灰盒、烈士事迹宣传栏,他都会仔细擦一遍。整理完遗物后,魏兆泉会像一个初来的瞻仰者一样,肃穆地环视一下纪念堂,然后将门认真地锁好,离开。

  “我现在每天的工作就是这些了,可能到清明节前会忙一些。现在除了清明节,几乎没有人来扫烈士墓了。”

  “现在烈士陵园正在进行改建,改建后的陵园会更漂亮,到那时候应该会有更多人来陵园,追忆历史,缅怀烈士。”(a9)

  (文/图 记者 张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