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石家庄:文明环保的新型祭奠潮流渐渐兴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3日16:06 新华网

  “焚香烧纸烟气腾腾,纸屑灰烬漫天飞舞,稍有不慎还引发火灾。”这曾是许多人对清明时节祭奠场面的印象。然而在今年,一股文明、环保的新型祭奠潮流正在省会渐渐兴起。

  电子祭奠:庄重、环保还省钱

  听说石家庄市人民纪念堂新开了电子祭奠大厅,昨天记者早早赶到这里。进入大厅,只见四壁都用木板材装修,30余台电脑“藏”在里边,每台电脑只露一个屏幕在外,屏幕左下角、右下角各有一个用来插鲜花的小瓶,屏幕正下方是一个小供台,用于摆放牌位、供品,再往下是“读卡区”。

  据这里的工作人员介绍,要想“电子祭奠”亲人,家属只需花20元钱办一张射频卡,提供逝者照片以及姓名、生平等文字,工作人员将照片、文字存入卡中,家属持卡在“读卡区”一扫,照片和文字就会出现在屏幕上,这时就可以献花、鞠躬祭奠亲人了。家属如果有逝者生前的光盘,也可以在这儿播放。“电子祭奠不许烧纸焚香,避免磕头跪拜,也不搬动骨灰盒,体现了文明和高雅。它还有另一大好处——经济。用户办卡后可随时来祭奠,每次除正常买门票外,不再需要任何其他花销,卡可以一直用到骨灰取走为止。”

  昨天上午,前来咨询和办卡的人一直不断,两个多小时售出了10余张卡。据人民纪念堂刘主任介绍,自去年7月开放电子祭奠大厅以来,至今已有200余人办了卡,“相信选择这种方式的人会越来越多。”

  网上祭奠:精美页面传递哀思

  “姥爷,愿您在天堂与仙为伴,永不孤单,我们永远爱您!放心吧,我们会照顾好姥姥,让我们对您的思念化做朵朵白云,缠绕在您的腰际......”这是记者在燕赵龙凤陵园网站的网上祭奠部分看到的一段话,是祭奠者给去世的亲人留的言。这个浅蓝色的页面,左边是逝者的照片,中间是逝者的姓名、性别、籍贯等信息,右边是一株盛开的白荷花,下边有“亲人拜祭”、“追思点点”等链接。整个画面精美、清雅,让人油然生发一股思念之情。记者点击“亲人拜祭”栏,看到页面上出现了上香、点烛、献歌、祭酒、献花等多个选择,点击献花,页面上就出现多张鲜花图片供选择;点击献歌,则出现多首歌曲。在献花、献歌的同时,还可留言提交,表达思念之情。据了解,目前省会燕赵龙凤陵园和双凤山陵园均开通了为安葬在陵园的逝者免费制作祭奠网页的业务,其中燕赵龙凤网上已有200多个这样的页面。

  记者与其中一位在网页上留了自己邮箱的人进行了网上交流。这位先生为自己去世的哥哥建了一个网上纪念馆。他说,自己远在外地工作,每年清明节没时间回家,而网上祭奠正好能够满足他的需求,“省去奔波的劳累,省下买纸买香的花销,上网点支烛、祭杯酒,我觉得我对哥哥的思念表达得更充分了。”

  香烛换取鲜花:降低火灾隐患

  昨天上午9时多,在双凤山陵园内上山的路口旁边,一位白发老先生把自己刚刚买来的焚香和纸钱全部交给了工作人员,换取了陵园提供的一盆鲜花。该园为倡导文明祭祀开展的“以焚香换鲜花”活动有了响应者。

  “社会进步了,祭祀也要进步。传统的祭祀方式不但不文明,还污染环境。你看这个陵园树木青翠,景色多好,可每到清明节这里都给弄得乌烟瘴气,不管对环境还是对我们自己的身体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注重厚养薄葬,用科学的方式去怀念我们的亲友。”白发老先生这样对记者说。

  记者发现,陵园内的绝大部分墓碑前都放着鲜花,一盆盆鲜花争奇斗艳。一位张先生说,虽然陵园里开辟了专门的焚烧区,墓碑前也有固定好的香炉,但他还是喜欢鲜花,“春天多干燥呀,山上这么多明火是隐患,还是鲜花祭奠好。”

  该园工作人员说,清明节前后这里平均每天大约能卖出两三百盆鲜花。

  骨灰撒海:让亲人回归自然

  海葬以其顺应国家提倡的骨灰一次性处理的理念,在省会每年都拥有一批支持者。今年,石家庄市殡仪馆第九次组织海葬,目前已有五六十人报名。

  家在本市的赵先生说:“海葬是我姨妈生前的愿望,她一生没有结婚,希望死后能够与大自然为伴,我们做晚辈的当然要满足她这个愿望。”老家在唐山的王老先生说:“我们家离大海比较近

  ,对大海有种亲切感,家里人的思想也都比较开通,都愿意死后葬在大海,这样回归自然,不污染环境。海葬符合现在提倡的文明祭祀观念,我反对土葬或者把骨灰埋起来建墓碑这些方式,那是死人跟活人争地。对去世的亲人,只要生前尽孝就行,死后没必要铺张浪费讲排场。”(来源:石家庄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