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男子两年逛遍70多救助站 吃住不愁年赚万元(图)(2)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5日09:53 国际在线

  

男子两年逛遍70多救助站吃住不愁年赚万元(图)(2)

  王立称自己是体验“骗助”,目的不是为了骗钱

  日记曝光

  不用出力年赚万元

  ■在经济发达的地方救助管理站,“骗助者”一般都会得到300元左右的直达车票。

  为了证实自己的经历,王立每到一处都做有日记或记录,记着住宿的天数和得到的钱数,“2004年-2006年,我先后跑了很多站,每一次都感到震惊,为什么这么容易就能得到救助……”

  记者从王立最新的一份日记记录中看到:“3月23日,广元住2天,广元-汉中火车票26元,生活费5元;3月25日,汉中住2天,汉中-安康车票20元,生活费5元;3月26日,城固县生活费15元,西乡县生活费20元;3月27日,石泉县,车票16元;3月28日安康,火车票20元……”

  对于这些记录,王立解释说,这是记录什么时间到什么地方,免费吃住几天和得到的救助,有时一天能跑两个甚至三个救助站。仅从这张日记中可计算出,从3月23日到3月28日的6天时间里,王立先后得到5次救助,车票票价和生活费合计127元,这些还不包括免费吃住。

  记者与安康救助管理站联合查询了王立在各救助站所用名字、目的地及救助理由,汉中救助站、广元救助站和石泉救助站确认,确有此人得到救助,车票面值和生活费数额与日记记录完全吻合。王立还对记者说,经济发达的地方救助管理站一般是提供“一站式”车票,“骗助”一般都会得到300元左右的直达车票,“骗助者”一年弄好了,不用出力流汗就能赚万元。

  王立在日记中写道:“装疯卖傻,以假身份、假地址骗国家车票,发展人员拉帮结派,威胁工作人员,国家财产在不断流失和浪费,这些人骗下钱后住旅馆喝酒,我作为一个有良心的人,不能看下去了,我要揭露这些……”

  救助站说

  明知骗助还得救助

  ■存在5%的专职“骗助者”,好逸恶劳者钻了政策漏洞

  对于王立所说的情况和目前救助管理面临的问题,昨日上午,记者专门采访了安康市救助管理站站长李广福。李广福表示,“骗助者”在救助申请表上填写的信息,没有一样是真的。

  李证实的确存在一批专职“骗助者”,他说,2005年安康市救助管理站共救助了1410人,而这些被救助的对象里,根据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多年经验判断,有5%的人属于专职“骗助者”,另外还有近20%寻求救助者的目的很值得怀疑。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高比例的“骗助者”?李广福说,2003年8月国家正式实施的《救助管理办法》明确要求,救助的原则是“自愿受助,无偿救助”,救助的对象是:自身无能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不享受城市低保或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的人员。

  这些政策和原则从实际实施过程来看,首先,基层救助管理站操作的难度太大,对于救助对象的规定过于宽泛,救助站难以辨别要求救助者的真伪,往往凭个人的感觉和经验来判断,难免让一些好逸恶劳者钻了空子;其次,政策、条例有缺陷,强救助弱管理,救助管理站没有强制手段,个别“骗助者”甚至对工作人员动拳头,对无理取闹者没有办法;三是救助管理成本大,“骗助者”在救助申请表上胡乱填写信息,为核实一个身份,要多次反复打电话发传真,往往还是无法确认。有时明明感觉是“骗助”,还得违心地救助。李广福建议,国家应该尽快出台《救助管理法》,确保救助钱花在刀刃上。

  就王立的这种行为,昨日记者咨询了陕西王炳森律师事务所律师蒋虎军。他说,王立以欺骗的手段获得救助站的信任和救助,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都是他自己的一种托词,其结果就是造成了国家财产被他用不正当的手段非法占有,他的行为本身就是对救助站正常工作秩序的一种扰乱,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其非法所得的数额追究他的治安或刑事责任。

  破解之道

  信息联网辨别真伪

  ■半年内被全国任意一家救助机构救助过的人员,不再给予救助

  对于个别不良分子恶意骗助的问题,陕西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处有关负责人昨日表示,全省所有的救助站目前基本建立了内部网络,以此可更好地甄别求助人员是否在行骗。

  “全省救助管理信息系统联网后,利用救助站管吃、管住、管返乡车票的政策,骗取救助的‘跑站’行为将被当场揭穿!”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处主任科员刘继娥介绍,截至去年年底,全省的救助站基本建立了内部网络,受助的流浪乞讨人员拥有“电子身份证”,以此可更好地甄别求助人员,把政府的救助资金用到真正需要救助的人身上。

  实现联网后,救助站将对已经救助过的人员上网通报,同时还与全国各地的救助站建立网上沟通渠道,实现对流浪乞讨人员的信息共享与查询,解决不良分子恶意骗助的问题。只要半年内被全国任意一家救助机构救助过的人员,将不再给予救助。对提供虚假情况和拒不如实提供个人情况的将坚决不予救助。

  本报记者王培民蒋旭周艳涛/文王培民/图

  新闻来源:华商报

[上一页] [1] [2]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