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行动--为戚柯的命运(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0日17:25 法制周报
行动--为戚柯的命运(图)

读者关注戚柯命运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4月3日,清华大学毕业生戚柯(化名)竟成无业游民一事经本报报道以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1340多家网站和论坛对该报道进行转载,网民的留言高达一万多条。多家企业、科研单位、高校致电本报,表示愿为戚柯提供就业机会。

  戚柯的亲人看过报道后表示:在不影响戚柯情绪的前提下,将尽快配合社会上的好心人,借助各界的力量,让戚柯早日走出心理阴影。

  校友:天下清华是一家

  4月3日,一名在广州创业的清华校友李先生最先向《法制周报》打来热线电话。李先生告诉记者,他是比戚柯早几年毕业的清华生,目前在广州开了一家技术产业公司。

  李先生说:“天下清华是一家,看到戚柯的报道之后,我马上就想到应该帮他一把,只是不知道他目前的精神状态如何?”

  像李先生这样关心戚柯的清华人还有许多。一封署名赵丽明的读者在来信中写道:

  我也曾是清华的学生,不过已经毕业二十多年了。看了你们的报道,挺同情他的遭遇。感觉他是有一些心理异常,或者性格上的特殊,以致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我目前是广州一家计算机公司副总。离开清华以后,我在工厂做过技术人员,之后读研究生,以后留在北京,在大学教书。后来出国,在国外也呆了一些年头。回国以后到了广东,做计算机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工作,也接触了一些与心理有关的东西。我觉得很多东西只能属于自身世界,不能与其他人分享。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多少能理解戚柯的感受。

  一般而言,应该是有一些性格问题导致的内心冲突,阻碍了他的人际关系。当他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很容易在社会上碰壁,引起连锁反应。个性的调节比较困难,但他家人如果了解他的问题与困惑,有针对性的引导,会有所改善。

  他能考上清华,智力和理解力都不会有问题。我觉得问题可能会发生在大家不懂他,而他自己也不能清楚表达出来他的困惑和问题,因此求助无门。

  1340多家网站和论坛对本报报道进行了转载,截至记者发稿前,仅新浪、腾讯、网易三家网站上的网友留言就有近2000条。本报首要门户合作伙伴新浪网转载该报道后,一名网友如此留言:

  我也是这个系毕业的,当初就是看它的简介才选择工物(工程物理)。后来才知道是自己错了……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也有了抑郁症,反正这都得靠自己调整了。社会是残酷的,但人与人之间有关爱,我们不应该如此简单的以对错来衡量这些人。

  《清华毕业生竟成无业游民》的报道推出以后,本报新闻热线陆续接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电话,许多企事业单位愿意为戚柯提供合适的工作平台。天津大学硕士赵志刚表示,愿意与戚柯以“朋辈”的身份进行交心。而新加坡一位得过抑郁症后康复的华人也热心现身说法,说出他战胜抑郁症的心得和体会。相信有了这么多好心人的帮助,戚柯就业和心理问题的解决将指日可待。

  天津大学硕士愿与戚柯交心

  天津大学会计学在读硕士生赵志刚,是一名主动想对戚柯进行“朋辈”心理辅导的大学生。

  赵志刚说,有机会和戚柯说话的时候,我会说一些和他相同的经历,引起他的共鸣。赵志刚说,他高中是河北武邑县一中度过的。那时候,因为自我过度封闭,高三时,还分不清轨道和公路的区别,在作文中写道“火车在公路上奔驰。”

  但他认为有一点拯救了自己,那就是有主见,对人比较热情。

  赵志刚向记者建议:应针对戚柯,量身定做一套暂时的行动方案,像个人理财一样,在这段时期内扶着他走出心理陷阱。并且让他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自立,同时,不让他感觉到他真的有抑郁症。不能让他觉得别人是在可怜他,让他在实践中找回自信。

  像赵志刚这样曾遭受过抑郁症困扰的人,往往对戚柯的现状深有体会。一名网友留言:

  没有跌入抑郁症这个黑洞中的人是不知道那是多么的痛苦!心理医生也只能从性格与社会等方面来探究此病的成因,但真正的治疗方法、手段、药品基本上全国大同小异。

  抑郁症其实就是某个心结打不开,这跟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有关,隐藏其后的就是对自己极大的疏忽,而又对别人极不恰当的看重!是一种为人处事上的很幼稚的状态。真心地祝愿这位清华毕业生以及其他的抑郁症患者早日走出心理阴影。

  多家单位愿提供工作平台

  戚柯的亲友看过报道后告诉记者,目前,戚柯对外面的世界毫不关心,不看报、不看电视、也不上网,家人和亲戚也不敢贸然让他知道媒体报道的事情,所以他仍在“昏睡”,每天睡眠12小时以上,身体肥胖发虚。

  母亲詹女士说,“下一步应是让他清醒的时候了,应让他逐渐面对和接受事实。”与戚柯初步沟通之后,本报将牵线全国著名心理学专家,前往湖南湘潭与戚柯本人面对面进行交流。

  “只有心理健康了,才可能有好的工作能力。”詹女士告诉记者,戚柯的父亲不再心存顾虑,希望《法制周报》继续帮助儿子。

  报道推出以后,新闻热线陆续接到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许多企事业单位愿意为戚柯提供合适的工作平台。其中主要有:广州×××技术公司、广东××电源物理研究所、广东中山市××物流公司、重庆××产业公司、××职业技术学院。

  为了方便广大读者与本报互动关注清华学子戚柯,读者可通过电子邮件、短信与记者及时取得沟通。邮箱:storysi@vip.sina.com;短信:移动用户编辑520+内容发送到0515704,联通用户编辑520+内容发送到815704,

小灵通用户编辑520+内容发送到918899。

  新加坡“病友”现身说法

  对戚柯,还有来自海外的关心。Peter是新加坡一家IT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4月5日,他在新加坡当地著名的华人网站看到了本报对戚柯的新闻报道,深深震撼,辗转联系上本报。电话中,Peter热心地告诉记者:“曾经,我也是一名忧郁症患者,但经过科学的药物治疗,如今我已经全面康复,拥有美好的生活,我想告诉戚柯,其实抑郁症并没有那么可怕,我能战胜,你一定也能!”随后,通过MSN网络聊天,Peter将他的战胜抑郁症的心得和体会毫无保留的告诉记者,希望能对戚柯有所帮助。

  压力之下变忧郁

  Peter老家在成都,从小就优秀的他是许多人的榜样,1992年,从上海一所著名的高校毕业后,他选择去新加坡。

  十余年来,Peter在新加坡紧张的工作与生活,压力与日俱增。2004年4月,Peter突然开始了浑浑噩噩的状态,对人生很迷茫,特别不自信,工作没动力,白天想睡觉,晚上失眠,觉得生活对他很不公平,脾气也变的很暴躁,整天想着人活着没有意思,还不如死了算了……抑郁症的典型症状在他身上都有体现。但他却是个不肯认输的人,不愿意承认自己有病。

  半年战胜抑郁病魔

  那时,国内的亲友知道了Peter的状态后,热情邀请他的回国度假散心。2004年5月,Peter请了一个月假回国修养。听从一个朋友的建议,他们去了

北京大学第六
医院
,在那里,全国治疗抑郁症最好的专家诊断Peter确实患了抑郁症,告诉他一定要用药物治疗。直到这时,Peter才正视自己的病情,配合治疗。医生给他开了近5000元的药,他带着药回到新加坡,请了两周的病假在家修养,夫人天天陪伴左右,嘱咐他吃药。

  Peter说,刚开始用药,身体会轻微颤抖,有一些口干舌燥,浑身很不舒服。但1个月后,用药所带来的副作用消失了,他听从医生的忠告,坚持用药,到2004年年底,病情基本得到控制,整个2005年,是他开心工作的一年,抑郁症彻底不见了,Peter终于回归到正常人的行列,一家人幸福快乐的生活着。

  现身说法鼓励戚柯

  Peter说,患抑郁症在国外是很正常的病,很多华人都有这种病,关键看你怎么去看待。幸运的是,在Peter患病的那段日子里,他所在的公司并没有嫌弃他,给他换了最为轻松的工作,提供一切便于治疗的条件,并为其支付部分医药费;朋友们在他周围给予了他许多关爱。回想那段艰苦岁月,Peter仍然感叹不已:“那段时间,我真的是没有活下去的信心了,如果当时公司开除了我,我想,我现在肯定已经不在人世了,我要感谢我的老板、同事和朋友们,是他们耐心开导和科学的治疗手段挽救了我的生命,我无以为报,只能用我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帮助像戚柯一样需要帮助的人。”

  Peter表示,抑郁症完全可以科学地治愈,只要戚柯需要,他将尽自己的一切可能帮助他战胜心魔。Peter热心地将北京六院的专家资料发给记者,表示非常希望能亲自与戚柯和他的妈妈通话,亲口向他们讲述自己的抑郁症经历,勉励戚柯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

  本报记者 刘俊 顾思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