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20年帮扶孤寡老人19人(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1日07:51 中国江西网 | |||||||||
廖长春照顾孤寡老人 廖长春走访孤寡老人 廖长春助人致富 4月10日,第二次江西省老龄工作会召开,会上表彰了一批敬老先进个人。这些先进个人的感人事迹,生动体现了中央提出的“八荣”精神,营造了新一轮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氛围。本网从今天开始陆续推出一批敬老先进个人典型报道,敬请关注。 ---- 编者按 特约记者廖毅
廖长春,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一名基层民政干部。二十多年来,他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不懈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成为全镇孤寡老人共同的“孝顺儿子”,直接帮扶孤寡老人19人。为此,他1990、1993年两次获得“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称号,1999年被评为“全国尊老好儿女金榜奖先进个人”,2002年被评为全国民政系统先进个人, 2003年获得了全国民政系统最高奖——“孺子牛”奖,被评为江西省首届“十佳道德标兵”,全国拥军优属先进个人和江西省拥军优属先进个人,2004年获全国“孝亲敬老楷模”提名奖,2005年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工作者等,参加工作20多年来,共获得县级以上荣誉称号80多项。 廖长春总结出关爱孤寡老人的“土办法”:一是平时多关心;二是生病多关照;三是临终多关怀.图为廖长春正在关照生病的孤寡老人 1979年初春的早晨,春雨历历。当时还是一名民办教师的他,那天去学校的路上,发现村里五保户温义境老婆婆跌倒在路旁水沟里。背老人回家时,看到重病缠身的温婆婆竟长期用木桶在屋檐下接雨水饮用,此情此景,他心如刀绞,眼睛湿润了,老婆婆与自己母亲年龄相仿呀。从此,他包下了温婆婆家挑水、劈柴、送菜这些体力活。从温婆婆想到村里的其他老人,于是,他接连几个星期天,走村串户上门,把情况写在本子上,记在心窝里,暗暗下定决心,要让这些孤寡老人有“孝顺儿子”。 当时村里急需要照顾的老人有7人,柴米油盐、帮耕帮种,常常自己一个人忙不过来。他想,我们平时教育学生要助人为乐,何不带着学生们一起做?这年3月5日,白沙村小学校园里那棵百年古樟树前挂了一幅画像,画像上,雷锋那春风般的微笑吹拂得人们春意融融,在那“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中,他组织的学雷锋小组成立了,从此他带领学雷锋小组的同学们,为孤寡老人挑水、砍柴、洗衣、浇菜、碾米 ,每年的春节前夕,他组织学雷锋慰问团挨家挨户给军烈属老人送年货贴年画…… 他们学雷锋的故事广为流传,他的事迹也被编入了江西省小学四年级思想品德课统编教材《春雨滋润众人心》。曾两次被评为“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两度进京受到江泽民总书记亲切接见。 1994年夏天,组织上发挥他的“专长”,把他调到田头镇民政所,他想,在往后的日子里,需要照顾的不再只是自己周围的几个老人了,而是全镇所有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他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所以,上任那天,他写下了“窗外寒雨萧萧竹,疑是百姓疾苦声“的条幅挂在床头,时刻警示自己。 1999年农历正月,江背村南车小组烈属赖吉秀弥留之际,一直念叨着:“长春、长春……”看着老人含泪的急切目光,邻居们左右为难。他们最清楚,老人晚年丧子6年多来,长春像亲生儿子一样照顾老人和她年幼的孙子,他们知道老人要见长春最后一面,可这还是大正月呀,农村有个忌讳。 “亲生儿子也比不上他孝顺,去告诉长春,他不会见怪的。” 是啊,自己的亲人有什么顾忌。他一听这情况,撂下家里请好的客人,就赶去了。他和老人唯一的亲人——她11岁的孙子在床前守了三天三天夜,直到老人安祥地闭上双眼。这些年,他已陪伴9 位孤寡老人含着笑容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刻。 2000年端午节前夜,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他从睡梦中惊醒,翻身起床,他心里惦念着:“下这么大的雨,罗生家会不会进水?他住的可是土坯老屋呀。”温罗生是白沙村陈屋小组的孤寡老人,又双目失明,他家就在一条小河的旁边。 “快,陪我一起到罗生家去看看。”他拉着妻子冒雨摸黑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往陈屋村。跑到村里,果然洪水已开始漫进温罗生家,他们夫妻不顾一切冲进土屋,一个背人,一个扛东西。大雨停后,他又运来沙石、水泥等材料,在罗生住房的左侧砌起一条长15米高2米的防洪堤。这些年来,他养成一个习惯:每次大风大雨后,要看看这些老人的住房漏不漏;每年第一次寒流到来之前,要看看他们的衣被暖不暖;每年青黄不接的月份,要看看他们的米油够不够。为此,。他还总结出一套关爱老人的“土办法”:一是平时多关心;二是生病多关照;三是临终多关怀…… 廖长春进村入户走访贫困户.他每到一处,都要详细了解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认真登记,并建立起贫困户档案 1979年7月1日,这是廖长春一生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在鲜红的党旗下,廖长春庄严地举起右手,从此“共产党员”的称号成为他心中最高的荣誉,庄严一刻的承诺,成了他毕生的践约——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田头村烈士遗属邓细面,儿子、儿媳相继病逝,留下她和一个年幼的孙子相依为命,1997年7月 ,因连降大雨,她们居住的一间破旧土垒屋摇摇欲坠,廖长春先是把她们祖孙俩安排在敬老院暂住。2003年,他组织人运来沙石、砖水泥等建筑材料,为她们兴建了一栋两层占地60平方米的砖瓦房,使她们有个安乐的窝。车头村失散红军温世洪,孤身一人,1998年因病长年卧床,廖长春与村里的老党员组成的服务组轮流为他送菜送饭、擦身换衣、寻医抓药,7年来,廖长春每个星期至少来一天,和老人聊聊天,搀扶老人到村外散散步,如今,这位过去一直沉默寡言的老人,变得整天有说有笑,老人说,当年发病躺在床上时,自己孤单一人,都想死了一了百了,没有想到有长春这样亲人,现在,我都想要活过一百岁。松山村的曾三官,丈夫早年过世,无儿无女,是村里的五保户。1994年,廖长春从第一次进村调查困难群众情况走进老人家里时,就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老人本来有固定的生活补助,吃穿不愁,但她却时常还接济其他有困难的人,为此,她70多岁了,还一直起早摸黑炸米果卖。看到老人吃的是青菜,穿的是烂衣,盖的是破被,廖长春第二天再次进村时,带来了新棉被,新衣裤,还有猪肉和面条。后来,廖长春在这个村兼任村党支部书记那一年,隔三差五他都给老人带点好吃的,送些急用的。这以后,他象走亲戚一样,每次到村里,都要带点东西到老人家里坐一坐,还给老人留了一张联系卡,上面有家里、办公室和手机号码。2002年6月的一个傍晚,老人在路上不慎被一个骑自行车的人撞倒,骑车的人跑了,老人大腿骨折,过路人发现后,老人摸出随身带着的联系卡:“快帮我把长春叫来!”廖长春接到电话就赶来了。在田头卫生院住院的三天,廖长春一日三餐送饭菜,晚上和妻子一起轮流守护在老人身边。转院到县城,做手术需要2000多元钱,手头没有现金,他把家里准备给儿子结婚办喜事的一头大肥猪和1000多公斤稻谷卖了;护理人手不够,廖长春把妻子、儿子和小舅子一起叫来轮流护理……同一病房的病友,都说老人有福气,有这么好的儿子,又有这么好的媳妇,当老人说与廖长春一家原本无亲无故时,大家还以为老人开玩笑呢。 这样的老人、这样的事情,20多年来,帮助过多少,廖长春自己也记不清,他是把群众的困难、疾苦、冷暖时刻牵挂在心。为方便老人到所里办事,廖长春规定,民政所人员外出,必须在办公室门上留下张纸条,说明去了哪里,什么时候回来;群众有事也可以在纸条留下话,约定办事时间。一诺千金,为了这,他们从来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优抚金、困难补助款等资金的定期足额发放,关系到优抚对象和困难老人的生产生活能否正常的大事。过去都是他们自己到民政所领取,这些老人行动不便。于是他和所里的同志一家一户送上门去。为此每次发放优抚金,几位民政干部要忙上五六天。廖长春主动揽下了路程最远的那一片。琵琶村松山排村小组距圩镇15公里,且有10公里自行车都无法骑的山路,一个来回就是6个小时。那里只有86岁的温卜耀一个优抚对象,但他依然坚持送上门,每次送款他都是起个大早,饿了啃口随身带的干粮,渴了喝口泉水,定时把钱送到温老手上。优抚金定期足额发放,但一些优抚对象平时急需用钱怎么办?他采用先垫后还的办法,如优抚对象遇到急病看医抓药、农忙购种买肥等困难时,他先从家中拿钱垫付;家里实在没钱时他就用自己那几百元的工资作抵押,到信用社贷款,利息由我自己支付,每年贷款少就七八次多时十多二十次,信用社的同志都笑他是贷款老客户。对此,信用社也专门为他大开“绿灯”:千元以下,随贷随放。每年仅贴付的利息都几百元。农村老龄人群比例还不小,而目前农村集体组织的社会保障能力相对薄弱,单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怎么办?作为一名基层民政干部,他在工作中思考、在实践中探索…… 优抚对象中老人居多,于是,他首先从此入手。1998年春节前,在走访璜坊村失散红军温长茂家时,遇上退休回村的教师温勋宾。原来,温老师正和村里几位退休教师、干部商量,想为本村这些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作出过贡献的功臣尽一份力。他眼睛一亮,这不就是一条好路子吗?于是就在璜坊村试点,由这些退休回村的教师、老干部牵头,以村组干部、共产党员和本村先富起来的志愿者为骨干,组建了一个拥军优属服务组。这些服务组成员与优抚对象中的老人同住一村,他们有什么困难可以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试点取得成功后,又及时总结,在镇领导的支持下,1999年初,这一做法在全镇推广。两年时间,田头镇拥军优属服务网络延伸到了每一个优抚家庭中,各种规章制度贯穿到每一项优抚活动中,拥军优属内容拓宽到每一项生产生活中。服务组织,从单个的民政部门延伸到全社会力量参与;服务内容,从单一的柴米油盐延伸到家庭生活全过程;服务方式,从单调的经济补助延伸到日常生产生活各方面;服务领域,从单纯重点优抚对象延伸到所有优抚对象。这一 模式被称为“田头经验”,他被邀请在全省双拥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2000年5月,宁都县委、县政府批转全县推广,之后,赣州市、江西省和全国“双拥”领导小组先后发文推广。 2002年,田头镇又以拥军优属服务组织为依托,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大到所有社会需要帮助的人群,并由此开始探索农村社区建设的新路子。 廖长春廖长春正在自己兴建的果业基地,向板栗种植户退伍军人温建国了解果业生产 人一辈子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间断。二十多年来,廖长春获得过80多项荣誉,1990年、1993年两度被评为“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1999年获“全国尊老好儿女金榜奖”,先后当选为赣州市政协委员、宁都县政协常委。在这些荣誉的背后,他也经历了坎坷与艰辛,有一段时间,还不被人理解。一次他带学生到山上为孤寡老人砍柴,返回时,拖拉机翻入山坑,廖长春自己摔断了腿,几个学生也受了伤,一起住进了医院。这一下,积累多年的矛盾爆发了。家长埋怨:“你带孩子做好事我们不反对,但出了事这怎么办。” 有人指责:“你自己要出风头,不要带着孩子受罪!” 甚至有人还讥讽:“做好事不要命,神经有问题。” 妻子也来气:“做好讨烦恼,自找苦吃。” …… 他躺在病床上暗自流泪:做好事怎么也这样难啊!烦恼时他也曾扪心自问:这样做究竟为了什么? 到1999年,他们一家老少6口还挤在两间60平方米的土坯屋里,当时,这样的房子在田头镇已很少人住了。就是那年,儿子找了女朋友,到了谈婚论嫁时,儿子轻声问他:“新房布置在哪里?”廖长春一下愣住了,很久之后才摇了摇头。第二天,儿子南下打工去了。这一晚,他独自一人关在屋里喝酒,夜深人静酒酣,禁不住放声大哭。说实话,他不是没有机会,也不是没有能力过上较富裕的日子,他那些发了财的学生,也有请他一起去做生意的,但他没有去,也有邀他一起去合伙办厂的,但他拒绝了,他不是不喜欢钱,他也不是不想让自己和家人过好日子,但他有他的人生追求。他常常想起,当自己受伤住院时,曾经帮助过的那些孤寡老人们来了;他带的那一届届学雷锋小组学生来了;关心他的各级领导来了……医护人员和同室病友都感叹,一个民办教师住院,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人来探望?他常常想起,温罗生老人屋边的那道堤,第二年,村里加固了河堤,罗生的屋再不会进水了,但村里人都说不要拆掉那道堤,村民们都说,这不仅仅是一道堤,它更是一座架在党和政府与老百姓心间的连心桥啊!想起这些情景,听到这些话语,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欣慰的呢。在通往大塘村的公路旁,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树林,这是廖长春带领他的学雷锋小组成员种下的。 如今,小小树苗已经长成参天大树,种树人也风华正茂。现任白沙村完小校长的黄军,是第一批学雷锋小组成员,回忆往事,他感慨万分:“刚开始,我也不怎么理解小学生为什么要学雷锋?后来在帮助老人割稻子,看到老人脸上绽出的笑容,听老人称赞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我才真正领会到廖老师所说的,人都回有老的时候,需要人人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这一意义。” 现在,黄军和当年的廖长春一样,在学校把学雷锋活动代代相传。宁都县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温升华,也是当年的学雷锋小组成员,回顾自己成长的历程深有感触:“廖老师组织我们学雷锋做好事,看起来事小,但让我们从小就懂得怎么样做人,做怎么样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每次经过这片树林,廖长春总要停一停,看一看,因为,这里饱含着他太多的心血和无限的追求。 编辑:魏传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