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重庆第一岗”十年铸青春警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1日17:45 云南日报

  --记重庆市交警总队临江门岗组

  新华社重庆4月11日电

  新华社记者刘亢黄豁

  山城重庆依山而建,寸土寸金。如果将之凝聚为一个点,这个点就是长江、嘉陵江环抱的渝中半岛;如果将渝中半岛凝聚成为一个点,这个点就是人流、物流、资金流密集的解放碑商业街。重庆交警总队临江门岗就处在进出解放碑街的咽喉要道--南、北、中三条主干道汇聚处,这里车流量高达每小时6000多辆,被誉为“重庆第一岗”。

  十年来,临江门岗组民警因公正文明的执法和热情周到的服务,被市民亲切地称为“山城活雕像”。自1995年被团中央和公安部命名为全国“青年文明号”以来,他们连续十年保持了这一殊荣。

  铁的纪律带出铁的队伍

  十多年前,一位实习民警下班拦搭“顺风车”,支队领导立即对他进行了严肃批评,责令其写出书面检查,并向车主补付了车费,最后这名民警被调离岗位。当时一些人觉得处罚太重,但重庆市交警总队一支队队长陈军说,打铁先要自身硬,正是这种严明的纪律使临江门岗组成为一支铁的队伍--十年来,没有发生一起违法违纪事件,没有一起因民警执法不公、语言不文明而引起的投诉。

  长期以来,临江门岗组坚持向社会聘请“警风监督员”,定期对民警进行评议。他们向市民发放“青年文明号服务卡”,承诺警容严整、手势规范;纠正违章一视同仁,公正严明;不拦搭“顺风车”,不损害群众利益;轻微事故5分钟处理完毕。近几年公安机关发放的征求意见卡、社会监督卡的反馈情况表明,市民对临江门岗组的满意率达98.5%。不少驾驶员说:“临江门的交警执法文明,服务热情,司机到那里都不好意思违章。”

  优良的传统和作风锻造出纪律严明、吃苦耐劳的队伍。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风雨交加,民警每天至少要在岗台上站7小时,高峰期一分钟内做的转体动作、各种手势达30个,有人甚至1个月磨破一双鞋……2002年12月,美国肯塔基州公路巡警乔西来重庆旅游,看到临江门交警在雨中指挥交通,其过硬的技能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引起了乔西的注意。这位美国同行连续两天到临江门观察后,对这里的交警产生了敬仰之情,于是向随团翻译提出与临江门交警互换警察臂章的想法。如今,这枚来自大洋彼岸的臂章成为了重庆警察博物馆的藏品。

  事故少、秩序好、群众满意是对交警的最好回报

  与北方平原地区的十字路口不同,临江门是一个八爪章鱼似的“畸形”路口,山城特殊的地形使这里道路狭窄,高低起伏,加上周围还有大小车站23个,路口原设计通行能力每小时最多5000多辆。但随着城市车辆的不断增多,2004年以来临江门路口车流量大幅度提升,道路交通管理面临巨大压力,直接影响到渝中半岛的交通状况。

  面对压力,平均年龄20多岁的临江门岗组民警开动脑筋,首创了很多鲜活的交通管理经验。他们打破以前传统意义上“划地为岗”的概念,将管理区域从岗亭周围50米范围扩大到周边4条道路全长1.2公里的区域,增设巡逻线1条,提高了民警管理动态交通的能力;合理将路口停车线前移,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增大路口的车辆容量,提高了通行能力;高峰时期设立可变车道,民警变灯光引导为手势指挥,达到了灵活、机动、及时排疏交通的效果。通过这些措施,临江门路口的通行能力提高到了每小时6500辆。

  临江门岗组民警李涵说,作为一名交警,事故少、秩序好、群众满意就是对我们的最好回报。最让他感动的是,每年夏天,是“火炉”重庆发威的季节,岗台地面温度超过50摄氏度,几乎每天都有素不相识的司机、路人给值勤的民警送来绿豆汤、饮料解暑。

  传播精神文明的“窗口”

  家住渝中区的孤寡老人戴素华,生活十分困难。一个偶然的机会,临江门岗组的民警与她结上了“对子”。从此,只要老人有困难,无论时间多晚、工作多忙,这些年轻人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虽然十年来民警换了一茬又一茬,但都将老人视为自己的亲人,把照顾老人的义务作为传统延续下来,十年如一日地照顾她。

  在十年的历程中,民警们不断拓展创建“青年文明号”的领域,形成具有鲜明交警特色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品牌”。他们通过与周边公交车队、社区居民、中小学开展“共筑交通安全线”等活动,广泛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民警分别担任了10所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和4所少年交警学校的教官,每月定期给学生讲授交通安全知识;针对解放碑商业区肯德基、麦当劳餐厅少年儿童较为集中的特点,专门在餐厅儿童活动区开设了“交通知识小课堂”,制作了内容新颖、画面形象的交通安全宣传授课海报,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接受交通安全常识,深受家长的好评。

  十年来,临江门岗组先后涌现大批优秀人才和先进典型,3人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6人计8次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成为重庆公安系统一面旗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