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海利集团创新成就梦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2日07:30 红网-湖南日报

  □本报记者 杨熙明 通讯员 李勇飞

  成果一览

  1、甲基异氰酸酯制备方法国家发明奖

  2、呋喃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杀虫剂残杀威原药技术开发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4、氨基甲酸酯农药新工艺开发项目国家“九五”技术创新优秀项目奖

  5、高纯度甲萘威原药合成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6、农药中间体呋喃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7、邻甲代烯丙氧基苯酚的制备方法ZL02139611.6湖南省专利金奖

  8、甲基嘧啶磷合成研究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9、氧硫化碳合成工艺的改进国家发明奖

  10、200t/a苯噻草胺原药工业性试验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李勇飞)

  艰难求索———

  自主创新获大捷

  海利集团的自主创新,可以追溯到其前身湖南化工研究院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一次决断。

  1984年12月16日,夜色已深,长沙市南大路,湖南化工研究院的会议室里灯火通明,吴必显、王晓光等院领导和技术专家仍在对世界第三代农药品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关键中间体甲基异氰酸酯(简称MIC)技术研究开发是否继续进行展开激烈讨论。

  事件的起因是印度的博帕尔事件,当年12月3日凌晨,印度博帕尔市北郊,美国在印度的一个农药厂的一个储罐内压力急剧上升。储罐阀门失灵,罐内的剧毒化学物质开始泄漏。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博帕尔化学泄漏事件,它直接导致3150人死亡,1.5万余人因为严重的后遗症在泄漏事件发生后死去。

  博帕尔事件导致了部分国内化工专家对MIC研究开发的反对,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对已经进行了三年MIC小试研究的湖南化工研究院形成了巨大压力,MIC技术自主开发又走到了一个面临选择的十字路口。会上,有的专家发言:“如果湖南化工院继续进行氨基甲酸酯农药的研究和开发,需要攻克的难关太多,一个地方研究院有没有能力完成这样的大项目?”有的专家也发言:“如果我们不搞,那么国家每年就得花大量外汇从国外进口。”在天色渐明,新的一天即将开始的时候,会议最后达成一致意见,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间体MIC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不但要搞,而且要加快进程。会议决定由吴必显、王晓光等技术专家组成攻关课题组。经过反复研讨和技术论证,“MIC的技术开发”最终被列为国家“六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课题攻关组从大量实验基础上提出了采用管式反应器作为分解反应器,从甲胺基甲酰氯分解制备MIC的开发思想,突破了传统工艺流程采用釜式反应器的局限,从而使反应物停留时间下降12倍,收率提高5%,节能10%,固体废渣减少30倍,使得MIC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此技术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并获得国家发明奖。连续化不贮存MIC技术的开发成功也确保了生产安全。我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家MIC工业化生产的国家。这一历史性的突破,标志着中国在这一技术领域再也不用受外国人的遏制。

  MIC技术开发成功后,海利集团相继开发投产了混灭威、速灭威、异丙威、仲丁威、残杀威、克百威、丁硫克百威、甲萘威、灭多威等高品质低成本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这些技术还先后转让到江西贵溪、湖北荆州、山东宁阳、湖南临湘、江苏常州等大中型农药企业,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50多亿元,社会效益1000多亿元,每年为国家节约外汇6000多万美元,为我省乃至全国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工业化生产开创了新局面。

  逼上梁山———

  打破封锁天地宽

  呋喃酚是生产好安威、克百威、丙硫克百威、呋线威等大吨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品种的重要中间体。全世界呋喃酚的年需求量为2万吨左右,我国年需求量在4000吨以上,以前我国全部依赖进口,严重制约了我国氨基甲酸酯农药工业的发展。

  国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有多家单位对呋喃酚进行研究,因为合成的呋喃酚产品纯度低,生产成本高,技术水平低,工程放大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使这项国家“六五”攻关技术始终没有实现工业化生产。但日本三菱、美国FMC和挪威鲍利葛三大跨国公司却成功实现了呋喃酚工业化生产,其中以FMC公司的装置能力和技术水平最高。湖南化工研究院最初考虑引进技术,经过多次与FMC公司协商,美方仅技术转让费就要价4000万美元,满怀希望的科研工作者眼睁睁看着这条路被堵死了。经过一番屈辱之后,他们悟出一个道理:真正具有市场潜力的技术是引进不到的,技术创新能力也是买不来的,它逼迫化工院的科研工作者走上了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之路。

  湖南化工研究院从1988年开始小试研究,1995年开始50吨/年中试研究,1998年中试装置改扩建成200吨/年试生产装置;2000年在湖南海利建成1500吨/年工业生产装置,装置一次试车成功,呋喃酚纯度大于99%,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由于产品供不应求,2005年初呋喃酚装置扩产至2500吨/年。呋喃酚生产技术的研发成功打破了美国FMC等公司对我国这一技术的封锁,解决了生产高效、低残留农药克百威等所需要的中间体问题,该产品相继被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等评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湖南省高新技术产品”。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打破跨国公司的技术壁垒之后,另外一场没有硝烟的较量又开始了。海利的崛起,使跨国公司备感压力。他们开始在中国市场以倾销为手段,加大对海利的围追堵截,有些公司的倾销幅度接近70%。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2004年6月,海利株洲公司代表国内呋喃酚产业向商务部提出请求,对原产于日本、欧盟和美国的进口呋喃酚进行反倾销调查,商务部2004年8月开始立案调查。这是我省首例单独发起对进口商品反倾销调查案。2006年2月12日商务部2006年第7号公告,发布对呋喃酚反倾销终裁决定,对原产于上述国家和地区的进口被调查产品征收113.2%的反倾销税。

  杀出重围——

  占领技术最前沿

  在农药研发上,我国一直是以仿制为主,随着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仿制农药越来越受局限。同时由于对环保的日益关注,国外农药逐步向低毒、高效化方向发展,并开发成功了杀虫剂、除草剂等新兴农药,相比之下我们更显落后。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毒高效的新农药,已刻不容缓。从二十世纪末起,我国加大了对新农药研究的扶持力度。全国众多的科研人员为此付出了艰苦努力。在这方面海利集团一直走在全国领先的地位。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湖南基地建设”,2001年在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验收中位列第一,成为国家级农药创制基地。近年来,创制基地共合成与筛选新化合物5000多个,发现高活性化合物400多个,经深入复筛,有近30个较理想活性化合物进入田间小区试验和急性毒性试验,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杀虫剂硫肟醚和超高效除草剂甲硫嘧磺隆已完成中试并获得农药临时登记和准产;HNPC-A2005、B2051、B2055等3个新化合物进入小试研究阶段;14个结构新颖、活性突出的化合物将成为国家“十一五”农药攻关研究开发的主要候选化合物。“十五”期间,海利集团共承担了国家“十五”攻关项目16项、“863”项目3项,还有大量国家部委和省级科研项目。到目前为止,共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6项、国际专利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海利集团公司成为我国农药工业界少数的几个与发达国家逐步接轨的新农药创制重要机构之一,为我国农药工业的发展先后提供了众多先进技术,自主创新的道路越走越宽阔。

  谈到未来,海利集团当家人王晓光这位资深的农药专家踌躇满志:我国新农药自主创新尚处于起步阶段,任重而道远。随着研发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研发队伍的壮大,相信我们今后定会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