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旬邑 小苹果托起新农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7日06:20 三秦都市报

  4月中旬,省委宣传部组团,带领省级主要媒体,对我省咸阳市的旬邑县、宝鸡市的千阳县和杨凌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集中采访。本报记者深入三县区农村基层,深入到农民之中,对各地因地制宜,建设文明、民主、和谐的新农村的进展和取得的成效作了扎实的采访。本报今起特开辟专栏,连续刊发三县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以供借鉴和推广,从而推进我省新农村建设的伟大进程。

  “农村”两个字似乎被人们定格成了一幅不变的画面:巷道尘土飞扬,鸡狗四处乱跑,厕所气味熏臭,门前杂物乱堆。踏入渭北旱塬的旬邑县,整洁美丽的村庄却将记者脑海里落后陈旧的画面淘汰出局。一排排房屋整齐划一,院墙外翠绿的冬青丛中,五十步远就是一个垃圾筒,宽敞笔直的柏油巷道清洁如新,房前屋后找不见厕所、柴垛粪堆、鸡猪牛羊,甚至看不到垃圾纸屑。村子中央有和城市里一样的休闲娱乐广场、健身器材,所有景象给人的感觉:这里就是城里人修建的别墅区。

  20套不同成本户型由村民选

  旬邑县委书记郑光照告诉记者,旬邑县的新农村建设起步于2003年。当时,随着苹果产业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农民收入增长,改变生产、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一位群众曾对他说,他们没有太高的要求,只想“住干净房,走平坦路,上卫生厕所,喝干净水”。旬邑县委、县政府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适时确立了新农村建设战略决策,按照“既要符合现代生活起居,又要考虑农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的要求,建设新村和改造旧村并举,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和千村一面”。由县城建局统一规划,每年为农户免费设计出20套不同风格、不同造型的户型,既有两三万元砖木结构的平房,也有七八万元砖混结构的两层楼房,让农民自由选择,能承受起哪一种就建哪一种。县城建局定期对农村工匠免费培训,并发放培训证书。

  旬邑全县14个乡镇187个行政村中,目前已完成新村建设63座,改造旧村83座,全县清理“三堆”2.8万堆,改厕1.1万个,建澡堂4800个,建成沼气池3300个,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0%以上,基本实现了“五有六化”,“五有”即:有澡堂、有沼气、有卫生厕所、有文化活动室、有卫生室;“六化”即:街道柏油化、住宅平房(楼)化、生活节能化、村庄生态化、设施配套化、管理规范化,而且没有因为新村建设引起上访案件。

  “卫生通道”巧纳“脏乱差”

  位于该县丈八寺镇东南方3.5公里处的谈村,是旬邑县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2005年底,全村110户全部入住新居。在村民的院墙外,是各式宣传标语和村规民约,找不到一丝一毫乱涂乱画的痕迹。

  看见记者,村民岳相民立刻热情地邀请进屋“参观”,客厅中摆放着组合沙发,配有木雕花鸟图案的茶几,样式新潮的电视柜上是29英寸的彩电。每个卧室里的被褥都叠放有致。门外镶嵌有蓝底白字“浴室”标志牌的洗漱间里贴着白色磁砖,除了搪瓷洁具外,还有浴霸和太阳能的莲蓬头,洗澡的污水通过下水管道直接排到了大门外的排污渠。蹲式水冲厕所将粪便直接冲入地下的沼气池,没有一点异样的气味。粪便发酵后产生的沼气又通过管道连接到厨房作为燃料来烧饭,沼液还可以浇灌果树和庄稼。岳相民一面引领,一面吃着瓜子,却总不见瓜子皮落地。其妻笑道:“家里卫生不如人,娃娶媳妇也会受影响,人改变了环境,环境也在改变人,干干净净的地面,不忍心弄脏啊。”

  在前后左右相邻的四户农家院落中,有一条纵深的小通道,中间一墙相隔,两头各开一个后门,即所谓“卫生通道”。原来,“丑陋”的杂物、家畜和生活垃圾全部被藏在了这个“卫生通道”里。家畜粪便同样汇入沼气池,垃圾袋装后则集中投放在村中的垃圾处理点上,由村上定期倒进沟里填埋。这就是旬邑县许多农村村容村貌整洁有序的最大秘密。

  在旬邑县的农村,到处传颂着这样的顺口溜:“村庄美,院落净,绿树红花映美景,清洁能源户户用,卫生厕所真干净,柏油路修到家门口,自来水流到锅里头,我们也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苹果帮农民鼓起了钱袋子

  据旬邑县果业局许虎林局长介绍,截至2005年底,旬邑县的苹果总面积达到了32.2万亩,总产25.5万吨,产值5.35亿元,果农人均收入2326元。全县栽植苹果的农户达5.4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90.7%,果农户均收入9900元。

  从旬邑县目前建成的63个新村来看,凡是新村建设搞得好的,都是苹果专业村;凡是房子盖得漂亮的,都是果农。县委书记郑光照坦言,没有钱,新农村建设就是空谈,旬邑县农村的发展变化得益于苹果产业的发展壮大,一言以蔽之,是小苹果托起了新农村。新农村的建设起到了一石数鸟的作用,不仅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改观,农民的生活质量大幅提高,2005年底,农民消费支出同比增长了33.4%。全县净增土地7000亩,大大节省了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而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农民的意识。本报记者 冀晓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