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女孩2岁时因药物永久失聪 7年出版多部小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8日05:01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她2岁时因药物永久性失聪,从弄懂吹气与说话的区别开始,靠妈妈给她摆舌头学会发音、说话。

  她9岁开始发表作品,用写作与有声世界交流,迄今已刊发200多篇文章;14岁时她出版了风靡网络的70万字长篇小说《童言无忌三国志》;她以海伦·凯勒为榜样,15岁以自己独特的生命感悟,写出自传体长篇小说《假如我是海伦》,中国作协为这位最年轻的会员
召开作品研讨会;她是三家网站的版主,她的计算机作品入选广东省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她还有两项技术发明。

  她曾被学校多次拒收,但靠自己的努力上了重点中学。她是“深圳十大阳光人物”;2006年2月,她荣获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和优秀文化新人奖;2006年4月,她被共青团广东省委树为青少年学习践行荣辱观的先进典型。

  她就是16岁的河南南阳姑娘张悉妮。从不幸到超常,这一切奇迹是如何实现的呢?

  悉妮说:“蝉是聋的,所以它鼓起胸部使劲地唱。其实我同蝉一样脆弱,也同蝉一样执著。”

  不幸童年

  “我听不清人们的声音,表达不出我自己的想法,脾气变得越发焦躁起来。我常常发疯一样抓伤我自己。我对自己发怒:为什么别人无法懂得我呢?!我觉得,我忽然就被人们抛弃了!”

  1990年7月,张悉妮出生在河南南阳。父亲张世平很是用心,想了许久才给女儿取名“悉妮”。“悉妮”两个字取自佛教始祖乔达摩·悉达多和儒家宗师孔仲尼的名字里,他希望女儿是个非凡的人。

  但悉妮两岁时的一场高烧击碎了全家人的梦想。“出院后,孩子不再发出声音,想要东西就比划着哭。我们怀疑孩子的耳朵出了问题。”后来,张世平夫妇才明白是滥用抗生素导致了女儿听力受损。

  当时在广东打工的张世平让爱人带着悉妮来广州检查。最终,悉妮被确诊为“药原性神经性耳聋”,听力只有96分贝。也就是说,打雷的声音在悉妮听来相当于蚊子嗡嗡叫。

  要任何人接受这样的现实都是不可能的。“妈妈后来告诉我,她得知这个消息后感觉天塌地陷,我们的生活从此脱离正常的轨道……”

  悉妮的听力一天不如一天,终于对音乐和玩具的声音再也没有了感觉。

  “小时候,看到别的小孩嘴一动,大人就满足他的要求。可我怎么用力地大叫,爸爸妈妈只用眼睛惊讶地看着我。”悉妮说,“后来才知道,别的小孩嘴动,其实是在说话。我哇哇乱叫,只有自己明白自己。”

  这种痛苦一直伴随着悉妮长大。

  悉妮在日记中写到:“长大了,有时候我想,不如把上帝对我的惩罚调换一下,让我盲掉吧!这样,我起码能够学习语言,能够听得见人类文明的音符!还有的时候,我会乞求上帝拿去我的腿,我的胳膊,我的一切运动的功能,从而能让文化,这个宇宙生物的奇迹,顺利地录入我的心灵……”

  苦练说话

  妈妈拿着纸条,一边发音一边让悉妮对着纸条模仿发音,并告诉她纸条动了就是吐气。

  为了给悉妮治病,1993年悉妮的妈妈也放弃了在南阳稳定的工作,举家南迁到广东,一边打工一边为女儿治疗。

  悉妮的父母曾先后将女儿送进聋哑学校和聋哑康复中心,但感觉情况都不是很理想。他们又不愿意让孩子去学习手语,因为“没有多少人看得懂手语”。在这种情况下,夫妇俩决定自己教孩子。然而,这个过程异常艰辛。

  第一步,教悉妮发音,可是小悉妮完全不理解声音的概念,只会无声地吹气。后来通过摸索,妈妈掌握了一套办法。练习发音时,妈妈拿着纸条,一边发音一边让悉妮对着纸条模仿发音,并告诉她纸条动了就是吐气。

  从天亮开始,妈妈每隔一段时间就教她一次,这样的训练一天至少要坚持五六个小时。在无数次的演示后,小悉妮才理解了声音的概念。

  之后是学说拼音。为了让悉妮发出正确的读音,妈妈给她模仿口形、摆舌位,悉妮的舌头经常被妈妈的手指摆来摆去。经过千百次的演练,悉妮终于发出了“啊、喔、鹅”的声音,并且记住了每个字音的含义,也终于喊出了“爸爸妈妈”。那一刻,爸爸妈妈高兴得眼泪流了下来。

  5岁的时候,已经认识很多字的悉妮就开始看报读书了,但是在语言训练方面一直没有停下来,她需要在父母的帮助下不断强化发音的刺激。

  现在借助调频助听器,悉妮基本上可以说话,但仍然听不清别人的声音,要和她交流,更多的还需要借助网络、纸笔。

  这些年生活中有多少苦与乐,只有悉妮的爸爸妈妈知道。

  那是悉妮还不到五岁的时候,“爸爸工厂的两位叔叔看我抱着书,说这一辈子我恐怕是学不会说话了,更何况读书。当天晚上,爸爸就拉着我来到工厂的卡拉OK大厅,当着全体员工的面把话筒很坚决地递给我。”

  “你可能想到我会傻眼,但我一点也没有怯场,仰望着屏幕上的大字,我把

歌词读了出来。当时我的声音那么稚嫩,那么美,全场都响起了掌声。”

  后来,悉妮在她的长篇小说《假如我是海伦》中写道:“假如给我三天听力,第一天我会仔细地听清母亲的声音!是母亲给了我珍贵的生命!然后,我要跑到我的父亲那里去,聆听这个世界上伟大的雄性的爱的声音!我的父亲不仅和我的母亲一起给了我生命,而且还用他辛勤的劳动获取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养活着我、教育着我、治疗着我、康复着我,让我做一个有用的人……”

  小学被拒

  “我羡慕课堂上每一只举起的手,那意味着它们的主人是健听的、健谈的……唉,那些手是多么幸福!”

  悉妮该上小学了,但所有的学校都不收,因为悉妮没有当地户口,何况还是个失聪的孩子。

  “妈妈在家先教你好吗?”悉妮点头答应了。她们托人买来所有的小学教材和辅助读物,悉妮可以任意阅读。

  第二年又一个入学的秋天,悉妮有机会进入东莞郊区的乡村小学,并且直接上了二年级。这时,悉妮的语文阅读水平,已经达到小学六年级的程度。

  “第一次上课我狼狈不堪,妈妈骑自行车带我去学校,我的脚却被轮子卡住了,流了很多血,只好一扭一拐地去上学。到学校后我不知道做什么,看见人家做操,就跟着瞎舞一气,自己觉得头晕,别人觉得好笑……”悉妮说。

  让一个失去听力的孩子和正常人一起上学是困难的。老师们没有教聋哑孩子的经验,而且都用广东话讲课,悉妮不懂当地语言,要想听清他们的讲话,只有努力看他们的嘴唇。

  由于听不到同学说话,张悉妮不敢主动跟别人说话。“同学们跟老师说我骄傲不理他们,其实我是听不清别人说话才不敢主动说话。”悉妮说她经常被人误解。

  为了避免因听力障碍影响学习,悉妮放学后还要弄清课堂上没听清楚的内容,写完作业,还要在网上自学第二天要讲的内容。

  但有的时候,谁都帮不了她。比如英语考听力时,放的是录音,而悉妮配戴的助听器是针对人声设计的,机器放出的声音她听到的只是一片杂音。这样,英语听力她很难得到分数,但笔试却拿了满分。

  很快就到了期中考试,悉妮得了全年级第三名。她得以继续上学。她记得妈妈说:“机会是给你了,能不能把握好,只有靠你自己!”

  中学转折

  悉妮那封两千多字的信深深打动了彭校长。信的题目是《一道难题的启示》,写了她在入学考试中遇到一个数学难题,后来如何通过网络,向一位学者求教的过程。

  悉妮真正的转折是在中学。

  深圳市东湖中学校长彭彪至今还记得张悉妮初到学校时的情景。“她一脸阳光,见人就笑。我以为她是内向,不知道她是聋的。”

  了解悉妮的情况后,彭校长曾经劝她去特殊学校学习,直至接到悉妮写给他的那封信。

  那封两千多字的信的题目是《一道难题的启示》。当时,悉妮的爸爸妈妈执意要让她在普通中学就读。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让她参加了一次入学考试。考数学的时候,悉妮被一道题给难住了。

  事后,悉妮以此为题,写了她在入学考试中遇到一个数学难题,后来如何通过网络,向一位学者求教的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奋力抗争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彭校长。

  “我觉得,她那种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不正是我们学校所弘扬的学习风格吗!”彭彪说,不屈从命运,敢于向命运挑战的孩子必定有前途。

  “就这样,凭着校长的慧眼和怜爱,我很顺利地进入了东湖中学。这是很多聋孩子做梦都想办到的!呵呵,我办到了!办手续的那一天下午,不,已经是接近黄昏了,我手捧着崭新的东湖校服,心情是多么激动啊!啊,多么完美的下午!校长!校长!为什么我这么幸运?!”如今已上高中的悉妮在她的《假如我是海伦》中描写了这欢快的一幕。

  中学的课程多了,悉妮一度有些适应不了,悉妮的班主任王义平老师说,有一次考数学,悉妮的卷子只得了56分,她很激动地跑到老师办公室,指着分数说:“这不能代表我的水平。”王老师说:“老师也相信这不能代表你的水平,你不要着急,下一次努力。”结果,下一次张悉妮考了80分。

  无论小学还是中学,悉妮都享受到了老师的特别关爱。东湖中学校长彭彪说,不少老师上课遇到需要强调的问题时,就会写在黑板上,然后指给悉妮看。至今,悉妮对他们还一直感激着。

  结缘电脑

  悉妮在她的书中写到,她一直庆幸自己生活在信息时代里,否则现在还是一个无声世界里的聋哑儿。

  一个偶然的机会,5岁的悉妮接触到了爸爸的电脑,还以为这是爸爸买给她的玩具呢。那时她还不会打字,就用鼠标模仿着爸爸的样子乱点,当发现了“画笔”这个程序后,小悉妮立刻被它的神奇迷住了。

  “当我不是用笔和颜料,而是用电脑第一次涂鸦的时候,奇迹发生了:小小的我,在短短的几分钟里,竟然画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悉妮说。

  接下来,父亲往往半夜醒来时,看见女儿悉妮还坐在电脑旁。在电脑的帮助下,悉妮很快学会了拼音和文字,并且学会了盲打。从一开始的涂鸦乱画,后来慢慢变成了电脑画。而那时,她不过才5岁。

  上中学后,悉妮对电脑的热爱和悟性被完全开发出来,一步一步通过自学成了电脑高手。东湖中学为她创造条件,建了一个“新希望”网站。如今,悉妮是“中华三国在线”、“新希望”和“全球华人论坛”三个网站的超级版主。其中,“中华三国在线”拥有大量的网友。

  悉妮获得过20多个电脑技术类的奖,《我所看到的世界》电脑作品被选入广东省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她制作的flash动画《童言无忌三国志》预告片和《我心中的深圳国际儿童艺术节》在首届深圳文博会中放映。

  因为有了电脑,悉妮还创立了她自己的学习模式“1+3+X”,并在她创立的中国第一个中学生创业学会中推广,帮助了很多同学、网友,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东湖中学的彭彪校长说:“张悉妮不但利用网络自学、创作小说,还经常在网上做‘义工’,教别人如何上网,特别是有好几位思想脆弱甚至有自杀念头的少男少女,向她求助时,她用能够让他们产生共鸣的语言和自己的经历,成功挽救了这些孩子。”

  爱上文学

  “我选择写作,是因为我需要交流;喜欢写作,是由于我在创作中可以得到喜悦。文学创作对我是一种有用、有趣、好玩的休息。”

  四年级的时候,一次父亲出差了,已经能熟练操作电脑的小悉妮在网上和父亲聊天,后来这些聊天的内容编成了一篇叫《我是谁——网络笔谈》的文章,发表在《特区教育》上。这是悉妮第一次发表作品。

  当发现写文章可以换来钱的时候,为交流而写的悉妮又有了新的动力:“那时我自己配戴的助听器一套需要3.6万元,父母那么辛苦,我要用写稿挣的钱来减轻父母的负担。”

  悉妮的校长彭彪说,从小大量的阅读帮助了悉妮。悉妮看的书与同龄人很不同,从《老子》、《庄子》,到《资治通鉴》,从《物种起源》、《浮士德》,到《时间简史》等,她都不止看过一遍。在她写的很多文章里,都能发现这些书的“影子”。在阅读和思考中,悉妮找到了乐观自信,顽强面对生活的精神力量。

  9岁那年夏天,悉妮写了一篇《读书,我与蝉的联想》,她说:“蝉是聋的,所以它鼓起胸部使劲地唱。其实我同蝉一样脆弱,也同蝉一样执着。”

  写作是悉妮与有声世界交流的方式。她对自己说:“当你不具备听取语言的能力,也不具有说出语言的能力的时候,文字可以替代你的嘴巴和肢体。如果你不向命运低头,命运就会向你低头。”

  2002年暑假,悉妮开始了长篇小说《童言无忌三国志》的创作。悉妮说,5岁就开始看《三国志》,先是看小人书,后来是看原著。也不知看了多少遍,反正现在书已经翻破了,里面的故事可以倒背如流。

  悉妮说,那么精彩的故事很多同学都不知道,原因是看不懂原著。于是她想用自己的笔重写一部大家都看得懂,看着有用、有趣、好玩的《三国志》。一年多后,这部书就脱稿了,共一百回,总字数近70万字。

  在三年多时间里,她利用课余时间,发表了200多篇文章,并在广东的多家报刊上开设专栏。2004年11月在深圳举行的文博会上,她的《童言无忌三国志》出版推向市场,文博会会场还专门为这部长篇小说设了售书专柜。

  2005年7月,15岁的悉妮又以自己独特的生命感悟,写就自传体长篇小说《假如我是海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炯在悉妮的作品研讨会上称“文笔清新,思想清纯,通篇充满着诗情画意和哲理的闪光”、“给我们带来一种激奋的冲动,情感的美”。

  这本书也给悉妮带来很多荣誉:2005年10月获第二届新新文学奖,入选2005年深圳文化建设十件大事之一;2006年2月获得第八届共青团“五个一工程”奖和优秀文化新人奖。

  如今,悉妮还以每天2000多字的速度写小说,完成了中学生活题材的26万字小说《菩提花开季》和网络题材小说《童言无忌·喋血记》、《童言无忌·泡泡狗》、《童言无忌·小王子》。

  在悉妮的计划里,她已经动手要完成几部“大块头”:《文学历练——金庸能做到,我也能做到》、《新文学分类》和《童言无忌·论写作》等。

  性情悉妮

  2006年4月12日,记者在深圳悉妮的家里和她聊天。身高一米七多的悉妮透着清秀、健康,谈吐间时而大人般严肃,时而孩子样活泼。

  “5岁的时候第一次接触海伦的故事,当时感觉海伦和我差不多,是一个不幸的人,但她更是一个伟大的人!”张悉妮说,“庆幸的是,我并没有像海伦那样失明,我比她幸福。”

  “我也因为耳朵哭过,有一次我告诉一个编辑我耳朵有问题,那是我第一次主动告诉别人,说完我忍不住就哭了,我觉得这件事情还是比较痛苦。”

  在悉妮的眼里,能够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有一个读者,本来已经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丧失了信心,但他看了我的书,看了校长的书跋,他被感动了,他后来考上当地有名的高中,他给校长写来了感谢信,我也被他的信感动了!”

  “现在,我最困难的,要数与读者面对面沟通时的听力问题,我要不断地更新我的助听器,才能与人面对面的沟通。但我们家现在的条件,还没有能力不断更新我的助听器。”

  “我喜欢家乡,怀念卧龙岗,怀念我的亲人,怀念我幼年时的小朋友;那里是我的家乡,有我的梦想,我爱那里的人们……”③3

  □本报记者陈辉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