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两农家女20年修复文物过万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9日09:41 北京日报

  金海湖畔,一座古代先民居住的半地穴马架子窝棚式建筑格外抢眼,这就是平谷区上宅文化陈列馆。馆内展出的142件上宅村出土的陶器、石器,竟是村里两位农家女修复的。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她们用了20年时间已经修复了上万件陶器文物。

  陈列馆后院一间小屋里,两套桌椅、几把卡尺和画笔几乎就是全部家当,刘凤英和刘银芝就在这里工作。最近,她们刚刚完成昌平区张山营发掘的600多件陶器的修复和绘图任
务,为发掘报告提供了基础材料。“现在北京只有我们这个工作站能修复陶器了,北京发掘的陶器基本上都来这里修复。有时连河北、山西的也要送到这里来,我们已经修复上万件了。”

  两名农家女怎么会干起文物修复行当?这还要从1984年说起。1984年,上宅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数千件罐、钵、碗、杯、石磨盘、磨棍、石斧等陶器和石器,为了对这些文物修复和画图,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当地招收5名有文化的青年,成立了上宅工作站。不到20岁的刘凤英和刘银芝有幸入选,虽然身份仍是农民,但她们自此甘坐清室20年。

  文物界有句行话叫“修旧如旧”,修复件必须与原件的外貌相符,这话讲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修复陶器,首先要从一堆残片中找出来看着像一个器物上的残片,一点点拼出器形,再用石膏粘接,最后完成剖面图。一件陶器上的绳纹是非常难修复的,上宅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绳纹就有“之”字纹、篦点纹、瓜条纹、抹压纹等20多种。为了复制一个“之”字纹,刘凤英和刘银芝就试验了几十种方法。还有修复陶俑,再现俑的面部表情全靠两位农家女的观察、经验和审美,考古专家王武钰看到她们修复的陶俑也连连说:“真修得不错”。

  修复文物最难莫过于复制文物,复制文物要和原物一模一样,关键在制模。制模要经过给文物刷蜡、脱模、灌注石膏等过程。陶器先要用水擦净,可水多了易碎,水少了又擦不净,还要分辨哪些不能用水擦;刷蜡、制模要掌握蜡模的软硬程度;灌注石膏要注意石膏的流动性。有一种陶器叫“甗”(音yan,演),下有三条空腹的腿,上边是一个锅状物,是古代的一种蒸锅。复制时必须分上下两部分,两次做模,才能把腿的中空细节表现出来。去年,她们终于熟练制作甗的复制品了。由于终日用硫酸纸画图,要求手上不能有油,刘凤英和刘银芝从来不化妆,从年轻时就放弃了爱美的天性。每个月600元的工资,每天从家里到工作室单调的生活,她们始终坚持着。“看起来没用的瓦砾碎片送了进来,运走的时候已经是一件件国宝级文物,这个时候我们最有成就感。虽然考察报告上、书刊杂志上没有我们的名字,博物馆的观众不知道我们,但我们热爱这份工作。”两个女人乐在其中,无怨无悔。

  本报记者李洋通讯员于刚RJ188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