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建全省首家城市湿地公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9日09:43 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建全省首家城市湿地公园

  

  退田还湖后的汉寿县青山湖垸形成的湿地景观。小刘军 周斌摄影报道

   本报常德讯 (特派记者周斌 小刘军) 碧波荡漾的湖面上,不时飞过群群白鹭、野鸭成群结队在戏水……这样久违了的场面,是“环行洞庭湖”采访团昨日在我省首个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地处汉寿的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区青山湖垸见到的一幕。

  珍稀水禽的栖息地

  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区位于汉寿县境内东南部的西洞庭湖,总面积达3.568万公倾,1998年1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汉寿县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区,2002年被国际湿地公约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去年5月被国家建设部批准成为我省首家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汉寿县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区区内湿地地貌典型、景观独特,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区内865种植物,数万亩自然芦苇林,是众多野生动物特别是珍稀水禽的栖息地,每年冬季有成千上万只候鸟在区内越冬,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20多种,鱼类100多种。

  退田还湖恢复湿地

  由于历史的原因,西洞庭湖一度也与洞庭湖其他地区一样,大片水面被围湖造田,湿地受到损害。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国家开展退田还湖政策,使得西洞庭湖迎来发展生机,其中青山湖垸便是一个典型代表。青山湖垸总面积1.2万亩,1997年、1998年连续两年溃垸后实行“退田还湖、恢得湿地”项目,垸内2个自然行政村共1789户、5800多居民全部搬迁到附近的蒋家嘴镇、洋淘湖镇居住。

  汉寿县委书记杨先平介绍,退田还湖之初,大部分没有稳定生活收入来源的原居渔民经常采用“电击鱼”、“迷魂阵”、“麻布网”进湖捕鱼,或以过度捞螺、割苇等不良方式谋生,湖内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鱼类数量和质量下降,候鸟甚至都基本不在此栖息。保护区与渔民之间的矛盾开始激化。

  为解决湖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2003年起保护区便开始引入“社区共管”的理念,即政府与渔民心平气和地进行协商,对青山湖垸实行共同管理。所谓“社区共管”即由政府部门与辖区内的渔民代表协商成立了“汉寿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青山垸共管委员会”,由一名副县长兼主任,常务副主任由西洞庭湖保护区代表担任,另两名副主任由蒋家嘴镇和洋淘湖镇社区渔民选举产生。

  社区共管两相宜

  据当地负责人介绍,“社区共管”模式的成立,使保护区内渔民的态度和行为发生了完全的转变:从对立到共存的态度转变,从单纯资源利用到与尊重生态协调、持续利用以及科学合理的选择生产生活方式的知识积累的转变,从偷捕乱猎到主动承担义务和责任的行为转变。

  “社区共管”项目实施后,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据管委会负责人介绍,社区共管对于湖还是居民可谓是两相宜。目前青山湖垸内鱼类资源、鸟类资源、生态环境恢复迅速。经过去年和前年两次监测,前来青山湖垸越冬的候鸟目前稳定在1.3万只左右,鸟的种类则多达50多种。社区共管后居民收入增加,仅去年鱼类销售总收入就达238万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