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86岁老人守望红军渡61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9日09:52 云南日报

  1935年5月4日,长征途中的红一军团一师、二师赶到金沙江边的龙街渡口,但渡口及周围的30多艘木船已尽数被毁。此时,红军在龙街渡口上游的石花滩架设浮桥,佯作大部队即将从这里渡江。这一招果然奏效,敌军主力往龙街集结。5月6日,完成牵制敌人任务的红军,披星戴月直奔真正的渡江地点--皎平渡。

  61年,金沙江潮起潮落,东流的江水一刻也没有停息。61年,龙街渡口旁江边村,
86岁的娄云应老了,每天最爱做的事就是到家门口的酸角树下看金沙江,江面一如61年前宽阔,沙滩一如61年前耀眼,讲起红军的故事,娄云应的话头就像金沙江水一样滔滔不绝……

  元谋县江边乡龙街村委会江边村紧挨着龙街渡口,村子靠江的一边有七八棵500多年的酸角树,每到八月,金沙江水都要淹到古树脚边,浩淼的江面宽度达1公里以上。娄云应老人家门口的酸角树是古树中最粗的,五六个人拉起手来才能围拢。靠坐在大树下,大热天,老人也要戴着一顶帽子,他话并不多,眼睛半睁半闭,很多时候谁也不知道他是否睡着了——他是村子里最高寿的老人之一,听力不太好,许多别人说的话他都听不太明白。不过,这位从小就在江边村长大的老人,对红军的印象却相当深。西瓜壳里放铜板

  “红军穿的衣服不好,七古八杂的。”这个印象娄云应讲得非常肯定。事实上,1935年红军到达江边村前,这个普通云南乡村的老百姓是不可能对他们有太多了解的,知道的仅是些被妖魔化了的说法:“听说红军要来,大家还是有点怕,以前听说过红军会乱杀人,哪个认得,真的见了他们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娄云应说,到江边村的红军中湖南人很多,他们说话村里人不太懂,但有个词娄云应听懂了:“一见到我们,他们就说他们是杀富济贫的。”(“杀富济贫”这个词,娄云应用另一种口音说的,听起来还真有点像湖南话。)

  即使在以高温天出名的元谋,江边的“热”也是出了名的。红军5月4日到达江边,闷热的天气扎实让人受不了,娄云应回忆说,红军并没有因此骚扰过老百姓,吃个老乡的西瓜都是要付钱的:“离这里不远处有个地方叫三棵树,种了许多西瓜,瓜地里没有人,红军把西瓜敲开,掏出瓤吃了。他们走后,我们发现西瓜壳还好好地摆着,壳壳里都放了铜板。”小号棚上写标语

  娄云应家祖辈都在渡口上划船,他还没出生,爷爷就翻船死了。红军来后,龙街渡口的船夫们没能给他们划船。老人说到这里叹了口气:“他们还没来,乡保甲长就逼着大家把船沉到江里,我爸爸帮工的那条船也沉了。”

  红军修浮桥的地方叫石花滩,在龙街渡上游不远拐弯处,那里江面窄,有利于架设浮桥,娄云应说他和村子里许多人去看过红军架桥:“天上不停有飞机来炸桥,修了炸,炸了修,那些红军硬是有本事,到他们走的时候,那个桥修了一半多了。”红军的坚韧让老人唏嘘不已。他说,除了有飞机轰炸,江对岸的川军打起红军来也很凶:“你瞧,对面棋盘山顶还有川军当年的工事呢,红军也不是吃素的,山上就有他们反击出来的炮坑!”

  天气热,任务紧,但是红军依然没有忘记宣传革命,娄云应最记得到村子里写标语的四五个年轻人,拎着油漆桶,拿着大毛笔,抽空还要和老乡们讲革命道理:“那些人分成两起写标语,好像还有女的。”红军在村子里写了许多标语,到今天还有一副保存完好,已经成为楚雄州的重点文物,标语写在当年渡口旁用来收钱的“小号棚”墙上。“不替卖国贼、军阀打仗,当红军打日本去。”

  61年过去了,亲眼见过红军的人越来越少,因为红军,江边村的人对娄云应更多了一份敬重,和记者讲红军故事的时候,酸角树边围着不少村民,他们已经不是第一次听红军故事,可是还觉得怎么也听不够。新中国成立后,娄云应任过村干部,现在已经四世同堂,61年来,他极少外出,最远去过昆明,老人一直守在江边,守在留下红军脚印和鲜血的地方,他现在最大的心愿是,能有更多的人到江边来,听他讲永远难忘的红军故事。

  钱粲明(春城晚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