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总编下基层]东北,朝生态“纺织城”迈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9日11:02 大华网-汕头日报

  □本报记者陈文波陈健杜丽玲

  摘要:东北村人在奔向城镇化的征程中,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从耕地里解放出来,走进工厂,当起老板,建起漂亮的厂房,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条,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一块曾经令人望而生畏的荒芜地,如今变成了文明生态工业村。

  说潮南区东北村是一个在建的“大工地”,一点不为过。

  两英镇镇委书记林少龙首先带领我们察看村的第二工业园区。放眼四望,只见400亩的工业园区建设热火朝天,眼前堆满建筑材料的5条四车道的区间路已全部贯通。据悉,未来一二年这里将崛起新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首期建设148亩,目前进园11家企业已7家动工建设,预计今年下半年全面投产,新增工业产值5亿元左右。到2008年,全村工业总产值将超10亿元。”村党总支部书记陈运洪非常有把握。“充满活力的生态工业村!”一个概念从脑海里蹦了出来。“应该说,东北的快速发展是近几年的事。以前这里被称为‘后坑’,意指荒芜偏僻无人敢来的地方,由此有‘走仔嫁后坑,打死赢放生’的说法,如今大不一样啰。”林少龙边走边介绍。

  到底是什么让东北“奇谈”变“奇迹”?我们一路采访一路求证。

  觉醒唤起了沉睡的土地。依托纺织服装产业优势,东北村走上工业化发展路子

  在东北村,厂区随处可见的繁忙生产场面不时提醒我们:这是一个走在工业化发展路上的村庄。

  东北村人在介绍自家“家底”时都爱用一句话来形容:进来的是棉花团,出去的是漂亮服装。多年的发展,这里已经形成了一条集合纱、机、织、布、衣一条龙配套的完整纺织服装产业链条。

  在国内同行业中,“弘益布业”稍有名气,产品质量居行业内领先地位。在村有关人员的带领下,我们见识了“弘益”的规模:投资1.2亿元,生产能力3万纱绽,年产服装原材料6000吨,该项目填补了两英镇服装原材料生产的空白,使全镇纺织业真正实现了从纱到布、从布到服装一条龙生产。

  董事长陈楚炎年龄50开外,从集体厂的普通工人到自己“掌权”,“弘益”就像滚雪球一样从小到大一步步发展。30多年的从业实践让陈楚炎坚信:惟有发展工业,东北村人才能富“口袋”。“规模大了,‘翅膀’硬了,怎么不向外发展呢?”我们问。“除非这里不留人,企业发展了,家乡也繁荣,两者都好。这几年村里的投资环境越来越好,坚守既可依托这里产业集群的优势,又解决村的富余劳动力,一举两得。”陈楚炎说话很实在。

  事实上,这话代表了部分东北村人的思想。以前,东北村也曾经出过乱子,围绕东北该走什么路?发展什么?很多人迷茫过。党总支书记陈运洪说:“乡里能不能发展,关键在班子,当第一把手的,最大的责任就是要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生活宽裕,群众才会拥护。两英镇历史上形成的纺织服装产业基础,提供了创业的沃土。依托这种产业的优势,东北一定能闯出新路。”

  思路决定出路。在村民代表大会上,村两委班子反复阐明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积极意义,引导村民思发展、求发展,把民心凝聚到谋发展上来。举个例,有人的地方,就一定需要服装,需要与之配套的原材料,因而,这个产业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在工业强村发展思路的引导下,这些年,纺织服装企业越办越多,一些村民跳出家庭式作坊的禁锢,发展到建起厂房,自己当老板,开起小车。目前,全村共有企业80多家,其中,上规模企业二三十家,形成了织布、染整、绣花、制衣一条龙生产,工业开始实现由松散型向集约型转变。

  觉醒增强了胆识。树立了服务意识和创品牌意识,东北村人项目越上越大,就连在外的企业也回来发展

  一、二期工业园区内,摆放着的都是些在建、已建、扩建的“大家伙”,投资少则几百万元,多则上亿元。上了项目,还要追求规模效益,东北村人办企业的胆识和气魄由此可见。看准行业的发展潜力,近年来,一些在外的东北村人干脆把工厂迁回来拓展拳脚。

  在东北村民眼里,要使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必须先把“家门口”的事情办好。即是说,要以服务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为此,他们抛出“绣球”:凡是到村投资设厂的,一切手续由村委会协助办理。

  企业家陈展辉离开家乡已六七年,一直在安徽租厂房,看到家乡良好的发展势头和投资环境,特别是区的经济大动脉陈沙公路去年底开始建设,喜出望外,于是“班师回朝”,决定办一个年产能力5万纱绽的纱厂,目前项目正在加紧施工中。

  潮南区第一个220千伏的变电站就落户在这里。令建设方惊奇的是该项目自动工到完工交付使用仅用10个月时间,创下了全省电力史的新纪录。“在农村建变电站,不时会碰到设卡阻挠的事,但东北人对该项目不仅支持还全力配合,为工程大开绿灯,这的确可以看出东北人的大局观念和服务意识。”广电集团的有关人员感慨地说。

  东北人的觉醒还不止这些。走进广东睦隆制衣有限公司的展示厅,一件件设计新颖的男装映入眼帘。该镇第一个“广东省著名商标”就诞生在此。“睦隆”“掌舵人”陈少和的创业历程颇能说明一切。20年前还是小打小闹的家庭作坊,如今却成为国内著名的服装品牌之一。陈少和说:“是品牌意识引领企业的发展”。“以前我们追求的是数量,希望卖得越多越好。这些年,我老琢磨着,自己的产品论工艺、设计,不比别人差,为何价格总上不去?”陈少和说:“最后我终于明白,是牌子不够亮。”品牌就是效益,有品牌才有竞争力。经过几年的奋斗,陈少和终于拿到了省著名商标。

  从简单追求数量,到努力打造品牌,“睦隆”的成长,正是东北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像陈少和一样,不少人在观念上逐步更新、逐步成熟,如今,树品牌、创品牌、提升竞争力正成了他们的共识。

  觉醒提升了素质。经济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创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新农村成了追求目标

  厂房漂亮,河水清澈,村道整洁、环境卫生……留心每一处,我们发现,在这个繁忙“纺织城”里,工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很好结合。经济的发展,唤起了东北人对现代文明的新追求。———东北人知道,经济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类惨痛教训,看得太多了!”站在清澈见底的内河旁,陈运洪告诉我们,几年来,东北村共投入4000多万元用于村政建设,比如,内河整治,原来这里污泥堆积,臭水横流。1999年,在海内外乡亲的支持下,全面铺开整治工程,清淤泥、砌石篱、植花木,并引来山泉活水,投放鱼苗供人垂钓,臭河变成了景观河。还有,拆除旧厕池,兴建无害化公厕;拆除乱搭乱建,拓宽改建道路;组建环卫队,设置垃圾填埋场,使全村无一卫生死角。———东北人懂得,新农村建设一定要用好每一寸土地,提高创值率,一定要科学规划、高起点建设。在处理好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村民建房和宅基地的关系上,村请来规划设计院专家,制订总体规划,把全村分为生活区、商贸区、工业区、休闲区和农田保护区等5个功能区。同时,预留出500亩地作为以后子孙后代之用。陈运洪算了一笔账:“地不能分光用光。村民盖一间房就要占用4分多地,而建一幢7层的楼房仅需2亩半地,却可解决56户村民居住。我们打算在村的东边划出30亩地,统一规划兴建12幢楼房。实现村民楼房化的梦想。”———东北人深谙,互帮互助是构筑和谐的基本要素。村支部筹资100多万元,成立民政福利会,对全村64户共211名生活在最低保障线下的农户,每人每月给予120元生活费,并对其在校读书的孩子免收学杂费。“这犹如一场‘及时雨’。”村里的特困户高兴地说。在村支部的带领下,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的美德在村里蔚然成风。

  总编辑点评:

  唐代名医孙思邈说:“读书3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3年,便谓天下无方可用。”作为报人,我们斗胆说并非孤陋寡闻,然要全面了解农村的新生事物、要叙述农民的创造力,决不能说到了极致。东北村的发展变化,也是我们意想不到的。

  东北村地处大南山麓,属革命老区。并不优越的自然条件神奇般呈现出生机勃发的景象,毫无疑问关键在人,关键在于农民思想的大解放,觉醒的意识必然唤醒沉睡的土地。现在的东北村,人们已经摆脱了自给自足思想观念的束缚,眼睛不仅盯在有限的土地上,谈的是商品、市场、信息、品牌,谈的是设备、人才、技术、网络,企业一家比一家大,名声一家比一家响。于是乎,大批劳力洗脚上田进工厂,集体经济日趋发展壮大,农民收入也“水涨船高”。更为可贵的是,市场经济改造了人,也改造了环境。富了“口袋”的东北村人,津津乐道的是可持续发展,人们懂得用心去呵护环境,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创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农村成为追求的目标。“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东北村人日子会越过越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