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山东:省领导带队深夜查排污 一年问责千家企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0日10:54 新华网

  4月中旬,济南裕兴化工厂在山东省环保执法专项行动的压力下,终于对堆积如山的危险废物铬渣进行无害化处理。

  从去年4月至今一年间,山东省的环保执法专项行动中,上千家企业被依法处理,或者停产整顿,或者限期治理,有的还被银行停止贷款;一批企业法人不仅被通报、处分,而且直接被免职。有关人士分析,日益强硬的环保执法说明,能源、资源的短缺正在迫使这个
东部经济大省加紧告别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而新的发展将全面推行“环境优先”。

  政府高官深夜查污

  “所有抽调人员紧急工作找人替,正常工作向后延,任何人不得请假,严密封锁消息,会议结束后马上出发!”一位参与环保执法专项行动的官员回忆说,“尽管大部分与会者事前毫不知情,但在2005年4月1日下午的紧急动员会上,时任副省长的赵克志宣布与众多省直部门负责人兵分十路连夜查污后,大家马上明白,筹划已久的‘环保行动’开始了!”

  当天晚上,省领导与环保专业人员,在夜幕下借着微弱光线,检查完济南市裕兴化工厂后,连夜赶往百公里外的临清市。半夜时分,这个由山东省政府高级官员带队的检查组在临清市一家纸业公司门前被门卫拦在了厂外,执法人员亮出执法证后费尽口舌,并打出省长的“招牌”,但统统无效,门卫拒不放行。争执当中,领导悄悄下车,与业务人员直奔排污口,抢在厂内作出反应之前取到污水水样。

  “滚滚浊流散发出刺鼻的臭味,农田里是枯死的庄稼,河流里不见了游鱼”——虽然执法行动异常艰难,恶意阻挠执法者屡见不鲜,但与平时常规检查总是难以发现问题相比,山东省在“环保行动”中,从政府高级官员到一般检查人员真正见识了“污染之祸”。

  据了解,去年4月以来,山东省平均每季度举行一次大规模“高规格”的“环保行动”,而每一次行动,省领导都带领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参加。

  行政问责

  每一次“环保行动”过后,检查人员现场“抓到”的严重排污企业的铁证,全部以政府文件形式向全省通报:陵县同兴酒业公司、临清银河纸业有限责任公司阻挠环境执法,排放废水严重超标;滨州黄河纸业有限公司、山东都庆有限公司、平原正大纸业有限公司、潍坊恒联浆纸有限公司屡查屡犯,偷排偷放超标废水……而齐鲁石化公司催化剂厂、山东滕州瑞达化工有限公司等超标排放污水、污染环境的企业,则限期1月治理达标排放,逾期仍不能稳定达标的责令停产整顿。

  去年4月以来,山东省环保执法行动频频出手,举行了4次专项行动,而每一次专项行动过后都有一批企业停产整顿、一批责任人被“行政问责”。许多严重排污企业受严厉处罚:滨州黄河造纸有限公司超标排污停产整顿16天直接损失300多万元,一笔2000多万元的银行贷款被暂停发放;而山东天和纸业有限公司企业法人代表、党支部书记和董事长“丢掉”了职位。

  据统计,去年以来,山东省在环保执法专项行动中有133家企业停产整顿,共处理了32名责任人,有政府官员,有部门领导,也有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环境优先”先破“地方保护”

  在目前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在许多时候难以实现“两全”,一些污染严重的地区和企业,治理污染就意味着放缓经济发展脚步,在财政、就业等巨大压力下,地方政府往往优先选择发展,治理污染则无限拖后。环保部门又统属地方管理,执法难度可想而知。可以说,地方保护主义不除,环保执法难为。一些地方的环保执法苍白无力,首先是“地方保护主义”在作怪。

  山东省去年以来的“环保行动”,不只是环保部门的“部门行动”,而变成了山东省政府的专项行动,体现了该省破除地方保护的决心。

  济南裕兴化工总厂是中国重要的无机化工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铬盐生产企业,但同时也是小清河畔的污染大户。共存放历年来积存的铬渣20多万吨,每年又新产生铬渣8万吨,无任何防渗、防扬尘措施,对地下水及小清河造成污染。由于历史欠账太多,企业在治理污染上投入严重不足,此前环保部门多次督促,一直进展不大,这家企业在去年,成为“挂牌督办”单位。山东省环保局污控处处长曲光远说,省里严令其在2007年底前,全部处理掉现存的20多万吨铬渣,否则不管企业规模多大、利税多高、贡献多突出,到期坚决停产。在生存危机面前,裕兴化工总厂最终找到了解决办法,借助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的炼铁高炉“烧结炼铁”,将铬渣“变废为宝”。

  山东省环保局局长张凯说,从发达国家环境保护的历程和经验看,目前我国已进入环境污染事故高发期,经济快速发展导致能源、水、土地和生物资源的高速开发和消耗,对环境安全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多年来集中出现,今后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山东省力破地方保护主义,推进环保执法,正是在环境和资源的压力下作出的选择,目的就是要尽快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记者王汝堂李菲)

  相关链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