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仨先生捧藏书展览会上估身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3日01:23 三秦都市报

  中国千年历史档案第一展如火如荼地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进行,五天来万余市民目睹了我国150件最珍贵的档案,还有不少市民拿出家中的“珍藏”借此次机会,请专家来鉴定其价值。

  昨日一大早,两名男子同时带着自己的“珍品”来到报社,与记者一起到省档案馆请本报已经联系好的研究馆员董燕翔鉴定。

  32岁的朝辉带来的是一本线装古书《钢鉴择语》。说起这本书的来历,朝辉打开了话匣子,2003年一次回老家在街道上看到一个老人在卖旧书,他从书摊上发现了《康熙字典》、《世说新语》、《钢鉴择语》等古书,朝辉挑选了几本,卖书老人问他要50元钱,可朝辉觉得这些书都有意义,50元钱太少了,就给了老人200元。回西安后,他将其它古书送了朋友,留下了一套六本的《钢鉴择语》。可是它到底有没有价值,价值又有多大?他一直都不知道。

  38岁的朝辉,带来的是一本手写的《中国上古前期社会与文化》。这本书是38岁的朝辉三年前在陕西师范大学后门一个书摊上花了200元钱购买的,他很想把这本书作为史料出版发行,不知是否有出版的价值。

  杜先生带来了三本古书,分别是《重订唐诗合解笺注》、《仁在堂时艺课》、《初学行文语类三卷》。说起这些书的来历,杜先生笑说,这三本古书是从打浆机里抢出来的。杜先生的一个熟人两三年前在西安一家造纸厂工作,很多废旧书籍经过这里重新利用。在一次打浆的过程中,发现几本纸叶发黄的线装古书捆在一起,觉得可能有保留价值,就从打浆机中抢了出来。但不知这些书有何价值,遂给了读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杜先生。为了了解这套书的价值,杜先生找过几位教文学的老师,可是大家也没弄清楚其中的奥秘。这次得知本报联系省档案馆的研究馆员免费为市民鉴宝,他专门打车赶来,听一听专家的解释。

  经过省档案馆研究馆员董燕翔仔细斟辨,他说,《钢鉴择语》是咸丰年间的版本,相当于现在的小学课本,以时间顺序为纲,用集录的方式对历朝历代有特点的事物进行了摘录。这类书在民间数量很大,尤其在农村可能较多,因此这本书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参考,作用价值不是很高。38岁的朝辉所持的《中国上古前期社会与文化》时,记录了上古三代的历史、传说,但书里记录的推论较多,没有新的史料印证。如果是某个名人的手迹,那价值就不一样了,可惜不知其作者。杜先生珍藏的本书分别是研究之作,即

雍正时期对唐诗的研究探讨;科举之作即道光时期关中书院对科举制度的论述;出现于清朝中期的语类,主要是教孩子基本常识的书,这三本书每本都不全,是残本,其价值大打折扣。至于它们的价值,董燕翔馆员说:“依我个人观点来看,花800元去鉴定划不来。”

  本报记者 文锦 赵丽莉 赵争耀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