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王少清常年扎根田头从事病虫害防治和植保新技术试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4日10:32 大华网-汕头日报

  编前语:“五一”劳动节即将来临,我市又有4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2人获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在这些人当中,既有“老朋友”,也有“新面孔”。虽然来自不同行业,但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都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他们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开拓进取,谱写了一个个动人篇章。从今天起本报推出《与劳模面对面》栏目,敬请垂注。初春的一个上午,我们来到澄海莲上镇一个果园里。田地里,只见该区农业局植物保护站站
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少清正与几位同事“猫”在那里,仔细地察看果树的生长情况。“我们与王站长是老熟人了,他不时会到地里来,指点病虫防治。有他的指导,我们种起果树来放心多了。”果农看到记者,忙不迭地说。五十出头的王少清为人谦虚,在记者面前总说“没啥好说的”。其实,在他谦逊的外表下,是一颗对农民兄弟炽热的心。正是凭着这颗爱心,1982年从华南农业大学毕业后,王少清就与植保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事病虫预测预报及防治指导,新技术、农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等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几年。作为病虫害的多发区,澄海多种名目的病虫害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这里的农业生产。如何准确预报各种病虫害情况,让农民们免受病虫害之苦,成为王少清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他将站里的病虫害原始资料分门别类、整理归档,建立一虫一害档案制度,掌握了病虫害的生长规律。为了获得病虫测报第一手材料,二十多年来,王少清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无论寒冬腊月,还是炎炎夏日,他带着同事,坚持到乡间巡田,调查了解,取证分析,有时一呆就是三几天,足迹遍及农村的每条田埂。“从站里到基层,大概有多远?”我们问。“莲上镇离我们站最近,骑摩托车大概要半个小时。”王少清说。“那不是很辛苦?”“习惯了。以前骑自行车,也是这样来回奔波,现在条件好多了。”王少清淡淡地说。“‘老虫’,快过来看一下这棵果树。”说话间,远处的同事喊了起来,王少清赶紧小跑过去。“‘老虫’?”看到记者一脸疑惑,旁边的同事赶紧补充说明:“王站长抓了一辈子的虫,我们都管他叫‘老虫’。”“老虫”二十多年来抓了多少虫子,他自己也数不清。最让人难忘的是抓“蛀果虫”那一次。几年前,澄海大部分果树遭受“蛀果虫”严重为害,蛀果率一般为20%至30%,严重的达到50%,果农遭受很大损失。王少清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多方向上级有关专业部门求援,并积极组织调查研究,制定了“以诱杀为主,结合喷药、清园及套袋”的综合防治措施。与此同时,作为省九届人大代表,他以“直通车”的形式,向省政府提出“联防控制蛀果虫疫情”的建议,指出只有大范围联合统一控制,才能奏效。该建议引起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专门派出专家组奔赴各地调研,并迅速制定统一防治方案,分级实施。经过全省三年来的努力,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仅澄海一年便可为果农挽回经济损失约2000万元。看到农民们露出久违的笑容,王少清开心极了。“农民们满意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正在仔细观察果树叶的王少清感慨地说。处处为农民着想,是王少清一贯坚守的原则。每当农民在病虫防治上碰到难题,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指点迷津;在制定病虫害防治措施时,对于药剂配方和施药次数,他都要反复推敲,直至拿出最科学的防治方案;在农药使用上,每一条药剂配方,他总要认真试验筛选,确保农民用药的安全、高效、经济。“我经常跟农民兄弟打交道,十分了解他们的疾苦,能省就得帮他们省。”王少清说。这时,王少清的手机响了起来,镇上一名菜农打电话来求援。“好,我们马上过去看看。”王少清与几位同事开动摩托车,风尘仆仆地向目的地驶去。本报记者杜丽玲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