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岁老人5年资助35名贫困生 每年捐款1万6千元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4日15:19 北京晚报 | |||||||||
本报讯 (通讯员王露) 家住东四八条61号的张振华奶奶,今年已经74岁高龄了。老人腿脚不便,深居简出。然而提起老人,大家都竖起大拇指,感慨地说:“那是个难得的好人啊!” 身世坎坷
幼年时曾被转卖4次 张奶奶祖籍广东,幼年时被拐卖到天津,先后共被转卖四次,六岁那年被狠心的养母将冻伤的脚趾绞下,落下了终生的残疾。此后因生活所迫,在煤窑、日本工厂做童工,尝尽了人间疾苦。14岁时老人投奔到家住红军根据地的婶子家,给自己更名“张振华”。1945年老人参加革命,成为一名地下工作者,1946年5月13日老人加入了她向往已久的中国共产党。不知道自己生日的老人,就把这天定为自己的生日。 热心公益 每年助学捐款1万6千元 解放后老人担任新华书店内部书店负责人,除了爱看书买书外,就是热心于公益事业了,尽管退休的工资并不高,老两口还比赛着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2001年相濡以沫一辈子的老伴去世了,老人更将爱心全都献给了贫困的学生,每年为希望工程定期捐款,5年来资助了北京郊区、内蒙古和江西等地方的贫困学生35名。迄今为止老人已为“希望工程”、印度洋海啸等各种公益活动捐款5万余元,每年固定资助学生16000元。 节俭生活 省下药费只为捐资助学 今年18岁的李续生父母下岗多年,从初二起他就开始接受张奶奶的捐助。平时只要一有空,李续生就会去看望张奶奶,张奶奶也十分心疼这个孩子,每次都特意为他准备些好吃的。去年“五四”青年节期间,担任班长的李续生因表现出色被北京市联合大学评为“优秀团员青年”。 可是,在慷慨助学的同时,老人自己却始终舍不得为自己花一分钱:牙掉了舍不得安,洗衣机漏水漏得厉害,也舍不得换,连身上穿的衣服也都是战友和街坊送的。三叉神经疼折磨老人多年,肾功能也有些衰竭,患有严重风湿病的老人一遇到阴雨天,变形的膝盖骨就疼得站不住,可老人还是坚持不去治疗,老人说:“这医药费花在我身上真是浪费。我知道自己的捐款虽然是杯水车薪,但能帮一个就少一个。我看着这些孩子出息了、争气了,我就觉得特别舒心。” 老人珍藏着一个大盒子,里面装着她捐助过的孩子的来信和成绩单。当老人如数家珍般地讲起她捐助的一个个孩子时,苍白的脸上现出幸福的光晕。 心底愿望 捐献遗体帮助他人 在张振华老人的心中,还藏着一个四十多年的愿望——捐献遗体。 谈起这个愿望,老人慢慢道出了原委,三十岁的时候,她因为三叉神经疼在宣武医院做手术,当时听主刀医生说这个手术风险较大。老人就想,自己能不能为医学研究做点贡献,于是老人萌生了捐献遗体的愿望。出院后老人郑重给宣武医院写了一份遗体捐赠申请书,但这个愿望在当时还是挺前卫的,除了老伴儿,家里都反对老人要捐遗体的做法。 几十年来,老人联系过多家医院,但都因为家人不愿在“委托执行人”一栏签字,而始终未能如愿。近日,老人听说遗嘱能公正,就动了公证捐赠遗体的念头。年迈的老人一次次给北京市公证处打电话,诉说自己的想法和遇到的困难。老人的真诚感动了公证处的工作人员,他们上门为老人免费做公正,但还是要求老人能在公证书上填写委托执行人,确保老人去世后有人执行这个愿望。老人再一次给家人做工作,她甚至带着哭腔请求家人。老人的执著和坚定,终于感动了家人,家住大兴的养女一家连夜赶回来,同意在遗体捐赠书上委托执行人一栏签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