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巴马燕洞乡龙田村今日靠山吃山(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7日13:04 新桂网-南国早报
巴马燕洞乡龙田村今日靠山吃山(图)

巴马燕洞乡龙田村:昔日毁山造田今日靠山吃山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一个地处大石山区的偏远山村,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却达3518元,是全县平均水平的2.2倍。这就是巴马瑶族自治县燕洞乡龙田村。

  20米宽的村道,装有路灯和垃圾桶

  4月24日下午,记者来到龙田村,只见村中有一条宽约20米的水泥路,两旁是鳞次栉
比的楼房,楼下有绿树,阳台上摆放着鲜花,几位老人带着小孩在街道上玩耍。

  放眼望去,宽敞洁净的村道上,立着高大挺拔的灯杆,每隔20多米还有一个垃圾桶,写着“讲究卫生,人人有责”或“龙田是我家,卫生靠大家”等标语。

  村头,

邮政储蓄所、龙田卫生站和农村信用社依次排列,与龙田集贸市场隔路相望,市场内有鞋行、成衣行、肉行等,门类齐全,几个村民正在市场门口一摊点买蔬菜。一村民拎起一袋蔬菜,笑着告诉记者,他觉得自己就像生活在城里。

  龙田村村支书杨顺良说:“不仅如此,我们村还有初级中学、老年活动室,以及正在筹建的灯光球场和幼儿园等公共设施。”

  种养加商贸,近半农户住楼房

  记者走进村民杨顺师家3层小洋楼。她介绍说,她家一楼是仓库,二楼是

客厅和厨房,三楼是卧室。

  一楼仓库里,堆放着几种药材,部分已经加工成袋。杨顺师说:“我们家已做了10多年药材生意。”这些药材是从十几公里外的地方收购来,他们把药材加工后,再贩卖到玉林等地。她指着一堆独大蒜说,这种药材收来时,每公斤0.4元,但经过烘干包装后,就可以卖到每公斤2元多,“仅药材一项,我家一年收入就达3万多元。”

  沿着红木扶手的楼梯走上二楼,只见客厅里摆放着红木家具、音响、彩电、DVD等,干净又漂亮。一旁的厨房内,电磁炉、电饭煲、煤气灶等一应俱全。

  据村支书杨顺良介绍,该村靠加工药材致富的并不止杨顺师一家。该村地处大石山区,耕地少,村民们大力发展山地种养,大规模种植观音莲、油茶、八角等经济作物,并发展农产品收购、深加工及百货批发等项目。目前,该村388户中已有163户住上了两层以上的砖混楼房。2005年,该村人均纯收入为3518元,是该县平均水平的2.2倍,收入达万元以上的农户占71%。

  诚实又勤劳,打工族受老板青睐

  65岁的谢月英老人最得意的,就是有个能干的小儿子。1995年,她的小儿子刚到广东打工时,先是在一家企业做擦车工,尽管工作辛苦,但他很勤奋,加上天资聪明,他后来被老板看中,被安排做企业主管。不到两年,他回来探亲时,就给钱让家里盖了新楼房。与她儿子一道在外地务工的龙田村民受到企业老板的赏识,2006年春节,这些人回家过春节时,企业老板专门租来几辆大客车,把他们从广东送回来。

  杨顺良说,和谢月英家一样,村里有不少农户通过务工富裕起来。龙田村民的诚实与勤劳受到企业认可,一些村民从原先的苦工变成了技工,甚至成了企业主管。打工积累经验后,一些村民甚至开办了自己的企业。

  目前,龙田村外出务工经商达496人,全村55%以上家庭都有外出务工人员,村民们把挣的钱,通过

邮政储蓄寄回家中。2005年,仅该村邮政储蓄所就收到打工者寄回来的393万多元。

  昔日毁山造田,今日山弄种养

  同是地处大石山区,该县一些山村目前仍比较困难,为何龙田村一跃成为致富尖兵?很多人认为,这是龙田人特有的品质决定的,即龙田精神。

  早在全国“农业学大寨”时期,“人敢拼命,山河听令”的龙田精神就曾响彻大江南北。1972年至1977年,龙田人削平小山,填平山沟,搬走老村,共造田地近500亩。当时,龙田人还用一年半的时间,建成15栋石砌楼房。

  如今,随着时代变迁,龙田人走“务工经济”、“山弄经济”和“商贸经济”相结合的发展路子,依靠勤劳和诚实的品格,走上了致富道路。杨顺良说:“与原来毁山造田不同,现今村民在发展山弄经济时,十分注意保护天然石林和山林植被,并重视生态旅游。我们讲究与时俱进!”

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记者 胡志伟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