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内宫”瓷咋到了烽火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5日19:36 辽沈晚报

  本报讯 记者高鹏报道 一座看似平常的烽火台旧址,却因为一块来自“内宫”的瓷器碎片,让人们对它的历史产生了种种猜测。

  昨日,有市民向本报热线电话反映,在沈阳市东陵区深井子镇康红台村发现了一处烽火台旧址,并且在那里拣到了一块瓷器碎片,上面印有“内宫造窖”字样。

  据最先发现瓷片的邹先生介绍,他老家就在康红台村,“五一”回家看望老人的时候,在与村民交谈时听说村子里还有一处烽火台旧址,并且有人曾在附近拣到过“宝贝”。

  他随即按照村民的指引来到了烽火台旧址。对古玩与历史一直有着浓厚兴趣的邹先生,从零散的碎片中做出判断,“这些碎片中有许多是盛酒器皿的碎片”。

  当他在这片地中搜索时,一块小小的瓷器碎片吸引了他的注意,随着邹先生一点点擦去瓷器碎片表面的泥土,“因为它的反光性和色泽很好”,在碎片中央“内宫造窖”四个朱红色的字迹清晰地显露出来。

  “按照上面的字来看,这应该是内宫的酒具,不应该出现在烽火台这种地方。”

  邹先生告诉记者,自己拣到这块“内宫”碎片后,曾拿给一位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的朋友去看,对方当场便对它的来历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并表示该碎片肯定不是近代的器物,上面的字也是通过传统工艺烤上去的,并不是后人所漆写;更重要的是,这个器皿既然标明了“内宫”字样,那么就绝对不是寻常人可以使用得了的。

  家住康红台村的张连捷是村里年纪最大的一位老人,今年80高龄的他告诉记者,自己曾在年轻时听岳父讲述过一些有关烽火台的事情。

  据说,这座烽火台建于明末清初,后来清朝时有一位姓洪的将领曾在这里镇守,这座烽火台便称为“洪旗台”,周围的四个村落也都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自己村内大户人家的姓氏起了名字,分别是现在的康洪台、刘洪台、崔洪台以及龙洪台。因为当时的洪姓将领属于清朝的正红旗,后来“洪”就变成了“红”。

  对这些散落在烽火台旧址上的碎片,张连捷不无惋惜地说,“3年前有人在这里打了一口水井,挖的时候发现地下有一些瓷器”,可是当时的村民们认为破瓦罐子不值钱,并没有加以保护,许多器具就在挖掘时被直接打碎并和残土一起运了出来。

  据沈阳市考古研究所考古队的赵晓刚队长介绍,沈阳东陵地区存在的古代烽火台较多,从东汉到明代的都有,主要集中在沈阳到抚顺、东陵到苏家屯的沿线上。在康红台村的这座烽火台,应该也是其中的一座。

  对于出土的“内宫造窖”瓷片,赵队长认为这种字样确实很可能是宫廷内传出来的,但需要由专业人士进行鉴定。赵队长说,当地若有被发掘出的古代器物,应该及时加以保护。考古队准备近期内到现场勘察,然后再做出结论。

  (奖励线索提供者邹先生20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