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打工青年重新上小学 计划用10年读完大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8日05:22 中国青年报 | |||||||||
21岁的张建和小同学一起上课 每天做完功课,张建都会站在出租屋的阳台上眺望远处的镇中学。“什么时候,我才能够到那里去读书啊?” 21岁的张建曾经是一名打工青年。而现在,他是重庆市合川市隆兴镇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计划用10年时间读完大学。
听人说“很多当大老板的,一个字都不识”,打死我我也不读书了 张建是隆兴镇小学有史以来年龄最大的一名“小学生”。要不要收下这个学生,校长何文龙曾经非常犹豫。 今年春节期间,何文龙接到张建的电话。也许是怕何文龙不收,张建隐瞒了自己的年龄,说自己十六七岁,只上了一两年学,拼音都不认识,本来在外面打工,现在想回来重新上学。 何文龙猜测,这个娃儿要么在外面犯了事儿,要么确实想要读书。 “当时担心他已经经历了社会,思想比其他小学生复杂,怕他不能融入进来,会欺负小同学。”何文龙说。 张建的话打消了他的顾虑:“我想要来读书,我自己承受的压力比你还大,我都不怕,你还怕哪样嘛?” 2006年2月12日,张建正式成为隆兴小学一年级学生。这一年距离他12岁离开家乡去重庆已经过去了9个年头。尽管物是人非,镇上认识他的人和他认识的人都不太多了,但因为重新回乡上小学一年级,张建迅速成为镇上家喻户晓的人物。 每天早上和傍晚,当他穿过镇上不大的街道去上学和放学的路上,总会有不少大妈大婶站在街边悄悄地议论:“要是他亲妈看到,还不晓得有多伤心噢。”她们想当然地认为,张建小时候没有读书,肯定是因为没有亲妈。 从外表上看,张建怎么都不像一个文盲,白皙、俊秀,9年的重庆生活使他衣着谈吐都已经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都市青年。 “我认识的很多人都不相信我不识字,知道了以后都会说一声太可惜了。”张建说。 张建曾经读到小学三年级。那时候父母不在身边,小张建被托付给一个五保户。“我从小就调皮好动,虽然上了学,但什么也没学到。” 后来,张建说什么也不读书了。“父母都劝我要读书,但是学费都交了我还是逃回来了。我也不知道听谁说的:‘人家很多当大老板的,一个字都不识。’这句话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了,后来,打死我我都不再读了。” “小时候真的是太天真了。”张建说。 “有能力,有知识,才能挣大钱” 重新上小学不是一两天作出的决定。 12岁时,张建随妈妈到了重庆。妈妈在一家生产怪味胡豆的食品厂打工,不愿上学的张建就跟着妈妈一起去帮忙。“主要是剥胡豆,剥一斤一角钱。” 16岁后,张建先后去过几个工厂打工,几乎每一次都是熟人介绍。 做得最久的是在一个锁厂,大约3年多的时间。张建在这里主要做电焊工,但只要有空,什么打杂的活儿都干。一个月的工资大概是五六百元,厂里效益好的时候最多一个月挣到过一千二三百元。“但这都是加班加出来的,每天工作8个小时根本不可能。” 张建曾有一次晋升的机会。厂里的技术主管走了,厂长想让他顶替这个位置。“每月至少挣1500元,但要学制模、设计图纸。我只好告诉厂长我没有文化,干不了。”张建回忆往事时流露出遗憾:“不是我不想干,没有文化,想干都干不了。” 离开锁厂,张建发现哥哥从事的美容美发是个不错的行业。他到小店里学了两个月,哥哥店里的老板让他去上班。可是张建发现自己和以前一样,只能做些简单的洗头、烫发的工作,连染发都做不了,有时候客人自己带了用品,可自己连说明书都看不懂。 打工的岁月中,张建也曾遇到自己心仪的女孩,但这段朦胧的恋情很快就成为了过去。张建说:“我家庭条件不好,又没有文化。她想过得更好,也可以理解,毕竟人都很现实,不可能跟着你去讨饭吧。” 也有人质疑张建为什么不采取自学的方式。张建说:“自学也是要有一定基础的。我以前买了小学课本,有空的时候就偷偷地看。因为不好意思,用美发杂志包住书皮儿。但因为不懂拼音,根本学不了。” 后来有一天,张建看电视,一个老妈妈都52岁了,还去学校上小学一年级。他突然想:她都那么大年纪了,她都放得开,我才20岁,还不算晚。 “说现实一点,有能力,有知识,才能挣大钱。”张建说,“可以找个更好的工作,收入更好,如果是孝顺的孩子,可以更好地孝敬父母。” 张建把想法告诉了家里人。面对反对的人,张建说,如果像现在这样,我用5年的时间去挣钱,未必能存1万块钱;但如果我用5年时间学习,两年的时间找的钱可能比5年还多。” 我来读书,别人可以教育孩子:你要不好好读书,将来就是他这个下场 入校两个月了,张建的表现让老师们终于放下了心。 比张建大不了几岁的班主任杨春英说:“张建上课的第一个星期,我总觉得很紧张,觉得不是来了一个学生,而是来了一个听课的人。鼓励别的孩子时给他们戴红花、五星,总想着他会觉得很好笑。” 后来杨春英发现,张建表现非常好,从不调皮捣蛋,每天早上都来得很早,从不迟到早退。班里所有的孩子都很喜欢他,叫他“大哥哥”。常常看到他帮助别的小同学,尤其是数学。下课的时候,他和同桌的小妹子常常互相练习听写。 和其他学生不同,张建可以跨班上课。因为张建现在最重要的是学习语文,老师让他在一年级上数学课的时候就到二年级去上语文课。中午休息的时候,张建也在抓紧时间抄写生字词和课文,但是毕竟他的同学都还是只有六七岁的小孩子,他们经常左边一个右边一个吊在张建的臂膀上,缠着他陪着他们玩。于是,杨老师让张建中午的时候就到办公室去学习。 杨老师说:“张建来读书还有一点好处,可以教育其他娃儿好好学习。” 张建不仅成了隆兴小学老师、家长教育孩子的范例,甚至也成了周边包括隆兴中学在内的其他学校教育学生的范例。 张建对此心知肚明,倒也十分坦然:“我来读书,别人也可以教育孩子:‘你要不好好读书,将来就是他这个下场。’” 有时候,他也会听到别人的指指点点,甚至读高年级的小得多的小朋友都会说:“这个大哥哥认得的字还没有我多。” “这些压力我都是考虑过的,倒不是问题。”但张建坦言:“现在来读书,是件痛苦的事情,也是不得已的选择。只要有一点点办法可以不来读书,我都不会来读。” 为了有更多时间学习,张建独自在学校附近租房居住。对张建来说,最大的压力是经济压力。打工几年,他没有积蓄,“因为那个时候对养家糊口,以后年龄大了怎么办根本就没有概念。” 现在,张建靠妈妈资助的1000元钱维持生活。“妈妈工作很辛苦,一个月只有500元工资。我很惭愧,这么大了还要找他们要钱。” “我现在只能强迫自己不去想。没有文化,就没有啥子理想。阶段不一样,想法也不一样。我必须要完成第一个目标,把小学读完,不再是文盲。我心里还是有一个理想的,如果有一天,我事业有成,我想要办义务的让没有文化的人业余来学知识的学校。” 打工的过程中,张建也碰到了不少像他这样的工友。“但他们根本没有我这样的想法,或者说有很多人有我这样的想法,也迈不出这一步。毕竟他们年龄比我大,还要养家糊口。如果有这样的学校,可以让更多的人一边打工,一边多学文化多好。” 回到镇上,张建发现镇上最多的是两种人:老人和小孩。“很多父母为了多挣钱到城里去打工,把小娃儿甩给屋里的老人家。”但他很担心:“这些娃儿中,很多年以后,会不会又有很多像我这样的人,该读书的时候没读好书,该工作的时候却不得不去读书!”本报记者 朱丽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