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张建东:生命禁区“寻宝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9日17:51 云南日报

  新华社成都5月9日电

  田刚、罗学峰

  “远看是要饭的,近看是打钻的”,这是以工作条件艰苦著称的地质队伍中流传的一句话。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模张建东,在“比要饭还苦”的岗位上一干
就是30年,演绎出一段向生命禁区挑战的传奇。

  张建东是峨眉山403地质队钻探技师。从1976年参加工作起,他就与大山、荒原和峡谷结下不解之缘。“氧气吸不饱,乱石满山跑”是人们对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农戈山的描述,而这里却成了张建东和他的同事们大显身手的舞台。

  “说句实在话,看到当时机场(指高原施工用的直升机简易机场)的情况,我心里真犯怵。”张建东说。2004年4月,农戈山第一次出现在他眼前:海拔4800米,每年冰冻期9个多月,最低气温零下40摄氏度;除了白皑皑的雪,见不到一株绿草,齐腰深的雪还算是浅的。钻探点埋在冰雪下面,根本找不到一条可以通行的路。

  那年4月,当山下转暖时,张建东率施工队伍进场了。凛冽的雪风,割着张建东和钻工们的肌肤,仅仅一天他们的嘴唇就干裂出血口子,嘴一张就揪心地痛。白天,强烈的紫外线把他们的脸灼成“高原红”;夜晚,严寒使他们的安全帽沿上挂满冰凌柱子。高原反应让张建东和他的同事们吃尽了苦头。“头痛,后脑勺、太阳穴痛得像要裂开一样,那种感觉真不好受,心脏好像要从喉咙里飞出来!”同事宁德洪说起当时的感受,还不停地感叹。

  任务就是号角。张建东别无选择,退却不是他的性格。“先适应,后干活,我们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张建东一边给钻工们打气,一边谋划开工事宜。探点、找水,到各个机场了解情况,张建东拖着疲惫的身躯,一件件地落实。出发时他白白胖胖、体重170多斤,回来后他已面黄肌瘦、体重只剩140斤,除了眼睛周围一圈因戴墨镜是白的,其余地方都成黑的了,同事们戏称他是新版“大熊猫”。

  生死考验无处不在。这年8月的一天中午,张建东正艰难地走在去2号机场的路上。突然,张建东感觉有些不对劲,抬头一看,山上的石头已开始滑落。“坏了,遇到滑坡了。”张建东拚命地加快步伐,冲了过去。回头一看,下滑的岩石仅离他不到1米。

  技术上的“拦路虎”同样无处不在。青藏高原的冻土层,结冰时硬如岩石,解冻后变成烂泥。张建东和同事们一开始按传统经验钻探,可几天下来工程进展极其缓慢:孔垮塌、钻不进,问题和困难一个个地出现……他冥思苦想:改为下导管如何?一试,再没有孔垮塌,但40多天仅进尺200米,平均一天5米。张建东急得嘴角起泡:将硬肽体钻头换成软肽体钻头,再试试?一台钻机一个班进尺达到20多米,相当于原来4天的效率。“拦路虎”终于在倔强、爱钻研的张建东面前低下了头。

  苦战5个月,张建东和同事们圆满地完成了任务。钻进3300米,台效达到300多米,矿芯采取率完全满足甲方要求。甲方负责人连连赞叹:“张建东了不起!” 当地群众感动地说:“农戈山缺氧气,但是不缺精神!”

  在诸如此类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对张建东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从川西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的无人区,到青海格尔木海拔5000米的青藏铁路工地,都留下了他的钻探印记。在中国广阔西部的无数“生命禁区”,张建东坚守在最苦最累的岗位上,把30个春秋书写成向生命极限挑战的历史。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