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三华园一带成露宿者大本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6日09:11 青年时报

  过了立夏,天渐热,露宿街头的人也日渐增多。多位市民打进时报热线说,三华园一带“都成了露宿者的大本营了”。最长的已经在这里睡了三年。

  而且,最近露宿的人越来越多,整个三华园的几百米屋檐下,挤得满满当当的。深夜路过此地,感觉慌兮兮的。

  位于凤起路和中河路口的三华园,地处繁华地带,怎么引来了这么多的露宿者呢?

  为何没有相关部门干预呢?深夜,记者对此现象进行了调查。

  每天晚上八九点,一些拾荒者陆续回到三华园,蛇皮袋往地上一摊,或将三轮车往屋檐下一靠,他们或躺地上,或躺在三轮车上就睡。

  他们中有的是一人,有的是夫妻,有的甚至是一家,三华园的屋檐下睡得满满的。乍一看,让人挺心酸的。露宿街头,谁愿意啊?

  不过,路人也告诉记者,看到这么一群人躺在这里,实在很心慌。附近居民更是担心。

  大都不愿和外人说话

  记者试图走近这群人,但他们似乎不愿与外人交流。连着几日的探访,终于,睡在凤起路一家店铺走廊上的黄子乐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64岁的黄子乐是安徽人,右腿有些残疾,睡在这里已经三年多了。

  他每天晚上六七点钟就过来,要是店家还没关门,他就跑开等一会儿。他说,这里朝南,遮风挡雨,雨也不大会打过来,北风更不会吹过来。背后的柱子和墙连在一起,相对安全。每天一早5点左右,他就卷铺盖“出门”收废品去了。

  “虽然每天这家店要八九点才开门,但人家一早看到有人睡在门口,总不大好。”黄子乐笑笑说,“我们也很自觉的,大家都规规矩矩的,相安无事。”

  最早已住三年,还有一家三口的

  这些露宿的人大都以收废品为生。

  河南来的一对小夫妻,带着孩子,也露宿在三华园这里:“我们来就是挣钱的,能省一点是一点。”

  省钱,是每个露宿者的理由。最早的露宿者,三年前就住在这里了。

  早上小葱拌面,晚上小碗米饭

  黄子乐说,每天靠捡卖废报纸、可乐瓶为生,收入多时八九元,少时三四元,甚至更少,生活简单得每天只吃两顿,早上一顿小葱拌面,晚上一小碗米饭,不喝酒,抽点烟,一条烟够抽一个月。

  “哪个不想睡舒服点?”黄子乐笑笑说,“现在每天忙点钱刚好混个嘴,哪有钱租房子?”

  再说,三华园这带废品多,附近也有收购站,要是花钱租房子就要住到城郊接合部,每天一来一回浪费不少时间,他舍不得花那些“冤枉钱”。

  居民的心提到嗓子眼了

  三华园周边居民,却对露宿者很反感,对安全很担心。

  李小姐每天上夜班回家都路过三华园。一天,墙角有个人,突然猛地坐了起来,吓了她一大跳。“不知道他是梦游了,还是故意吓唬人,真把我吓坏了。”现在,李小姐每次路过,都离得远远的,心里很不踏实。

  拾荒人就睡在窗下,住附近的黄大妈说:“夜里老听到他们谈话的声音,就一墙之隔,有时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记者对三华园附近居民做了个调查,10个受访者,6个认为睡着露宿者,影响安全。有3个认为,这些人是实在没办法才睡这里的,应多给些关心,还有1个表示无所谓。

  附近居民已多次向社区反映,但一直没办法解决。

  社区盼着有部门牵头管理

  “我们也没好办法。”仓桥社区党委书记杜黎明无奈地说。

  最近,社区接到此类的投诉很多,现在社区组织党员小分队晚上去三华园周边劝说,请他们不要睡到这里,“有时他们配合,一说就卷起铺盖走了,可等我们一走,又回来了,我们不可能整夜派人守在这里,说多了,他们就不听了。”

  “如果不重视,今后睡过来的人可能更多。”杜黎明寄希望于有关部门加强管理力量,多做工作,“有些事情只靠社区做不了。”

  记者从城管、民政等部门了解到,从维护城市形象角度考虑,请他们配合离开只能劝说,不能强制。

  杭州市救助站一位刘姓工作人员说,救助坚持自愿、无偿原则,如果被救助人不愿接受救助,救助站只能尊重他的意愿。

  看来,三华园的困局,一时很难破解了。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时报记者 孙 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