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阔别13年后再度相聚 22户人家叙邻里旧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6日10:02 温州都市报

  市区读者殷女士14日来电:过去住在同一个大院里的20多户邻居因老房拆迁离散,今天晚上自发组织相聚叙旧。

  记者核实:也许是分别太久了,太多的情感要倾诉;也许是邻里情深,太多的往事要追忆,截至14日晚10时30分,分别13年后,原市区杨柳巷2号大院22户邻居的首次聚会仍在继续,大家都意犹未尽。

  14日晚上7时开始,原大院里的22户人家共50多位邻里齐聚市区某美食林,摆下5桌宴席,同忆“大杂院”生活的融洽和谐,共叙别后的喜怒哀乐。远亲不如近邻,虽分别已有13年,但往日邻里间的温情,令市区原杨柳巷2号的邻里难以忘怀。

  上个世纪80年代的杨柳巷2号大院内,亭台楼阁、绿树成荫,一棵巨大的玉兰树,要两个成年人才能合抱,每到夏天,院里年纪相仿的小伙伴总聚在一起,掏鸟蛋、踢毽子。1993年,大院被列为政府的拆迁对象,亲如一家的邻居相继搬出,住进市区东南西北各个方位的高楼大厦。转眼13年过去了,以前的老街坊过得怎么样?为了能圆老人们的团聚梦,他们的后辈积极行动,热心张罗,联系到了22户“大杂院”成员。

  聚会上,一群四十出头的人相互间直呼绰号:你是“煤球”吧?“诗人”,你长胖了嘛……

  聚会中,75岁的马崇钦是到席人员中年龄最大的,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老马叔”。大院没拆前,老马叔是大院里的“义务水电工”,谁家电灯不亮了,谁家水龙头不出水了,只要有他,没有搞不定的。老马叔激动地说,自从分别后,他整天念叨着以前的老邻居,念叨着大家在一起生活的日子。这回老兄弟姐妹们能聚在一起,大家都非常高兴,现在的生活是好了,但以前那种亲如一家的感觉却很难找到。

  “我家木木在谁家里?”“我家,给她喂完饭,我给你抱过去。”回忆曾经的大院,陈献民向记者说起一件令他终身难忘的往事。1987年,女儿木木1岁大时,陈先生被指派下乡到泰顺。由于妻子每天都要上班,这样木木便没有人照料,陈先生想过雇一个保姆,却遭到了邻居的一致反对,“老陈你尽管去,木木只管放家里,只要我们这有人在,一定会照顾周到的。”在陈先生下乡的3年里,没有请过一天保姆,而小木木也在邻居们细心照料下快乐成长。陈先生说,那时候哪家的孩子没有吃饭,随便去谁家都会给他(她)盛一碗,晚归的家长只要在屋里唤一声小名,在某位邻居家里的小孩马上会回应。彼此之间,传递的是一份信任、支持与关爱。陈先生说,他很怀念当年的邻里情。

  林增生夫妇是当晚聚会上最辛苦的,为了参加这次聚会,他们特地从西班牙赶来。“我们1984年从大院里搬出,去了西班牙。这次是我和老邻居们22年来第一次聚会。”

  席间,笑容挂在每个人的脸上。“咔嚓!咔嚓!”一阵阵快门声,相机里留下了50余位新老邻居的笑脸。这次聚会的组织者张俊凯先生不无感慨地说:“现在楼高了,人情似乎也淡了,像我们这样融洽的邻里不多了,今后我们要经常保持联络,至少一年聚一次。”

  常言道:“金乡邻,银亲眷;邻里好,赛珍宝。”对人们来说,如果邻居关系良好,彼此之间和和睦睦,是一种福气。本报记者尤诗章林秀贝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