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庭观念正理性回归 广州新四代同堂渐走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9日15:22 金羊网-羊城晚报 | |||||||||||
文/本报记者余颖 5月10日,市统计局公布:广州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减少了0.31人。有关人士分析,这是由于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三代同堂、四代同堂越来越少,大家庭观念已不合时宜(见本版11日报道《广州常住人口为何少了45万》)。
几代人住在一起的现象真的是渐行渐远吗?人们意外地发现:一种新的“三代同堂”、“四代同堂”正在广州悄然出现。 一家四代同楼不同堂 “谁说传统的大家庭居住模式消失了?不,不,三代、四代同堂是最理想的家庭型态!”童先生摆摆手。记者一细问,他所说的“同堂”是与父母住同一小区、同一屋檐下的不同楼层。 这几年,他的家庭经过一波三折的“组合”———1998年,结婚搬出去租房单过;2001年女儿出生,在天河北买了一套13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与父母同住;2004年在本小区10层再购一套二手两房给父母住,组织起新的“三代同堂”!每年上半年,他的外祖母也会从他叔叔家过来住,俨然是“四代同堂”!每天,他约父亲出去晨跑,晚上也在父母家吃饭,陪老人聊聊天。“前几天,父亲半夜在洗手间滑倒,一个电话打来,我马上开车送他去医院了。” 童先生最大的感慨是:这种新型的“同堂”方式,妻子与父母的摩擦少了,自己可以不做“风箱里的那只老鼠”!童太太也很满意,“以前住一起时,老人每晚过9点必睡,那正是我精神的时候,电视得关了,走路、说话声音得轻了。现在好了,大家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多自在啊!” 老年人成为家庭核心 记者发现,新“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这种既联合又分居的新家庭结构,在广州越来越受到青睐,且以新移民家庭居多。某地产行的刘小姐告诉记者一个数字:上个月,她就为三对夫妇找到了同一个小区的房子实现“三代同堂”。25岁的湖北人陈小姐准备要小孩,正寻机会把三房换成两套小两房一厅,“既追求自己的生活,又把父母接来,互相照顾,相处融洽。” 一项调查显示,38.5%的人认为,同住一个区是和父母最理想的生活距离。这样,生活可以互相照顾,而又不会相互干扰。其被接受程度高于与父母同住同一个房,更高于两代人异地居住。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好,选择买两套房子来实现新“三代同堂”、“四代同堂”的人会越来越多。天河区的陈女士把父母从外地接来,分住在楼上、楼下两个单元。在她的小区,同一幢楼就十几对这类家庭。她的体会是:“长期与父母分居,难以在父母身边尽孝心,自己多有不安。既然有能力,为什么不实现朝夕相处呢?父母都已是垂垂老矣,这样的日子是可数的啊!” 应该指出的是,新的“三代、四代同堂”,最大可能地使家庭成员之间再次形成了以老年人为核心的亲密关系:一方面,适度的距离使得代际冲突减少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又战胜了以往分居造成的代际关系日见疏远形象。 胡小姐的例子颇典型,在滨江东路某楼盘同一栋楼的28层,她的哥嫂与近90岁的太婆住一套,她家一套,她父母家一套,“四代同堂”共请一个保姆,每日晚餐,十来人一桌热热闹闹。“老的有小的陪,太婆始终是我们的中心,就像老太君一样,坐镇大家庭,指挥保姆,活得可带劲了。而小的呢,我3岁的女儿和她7岁的表姐玩在一处。每天回家,听到老祖母、孩子们开心的笑声,我心里就说不出的满足。” 大家庭改变代际倾斜 一位伦理学专家这样告诉记者:现今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带来的是代际关系重心下移,亲代对子代有极大的付出;反之,子代对亲代的赡养、照料和慰藉却是越来越少。但其实,中国人历来追求多世同堂的天伦之乐,传统的家庭观念在很多人心中并没有真正淡化,这种新的大家庭将很好地改变代际倾斜,重塑年轻一代的亲情观念,有利于年轻一代的人格培养。正如胡小姐说的,“在我们这样的大家庭,每个月都有人过生日吃蛋糕,没有什么比这份其乐融融的亲情更重要。我3岁的女儿从小就知道照顾太婆,在她的心里种的一定是尊老反哺的种子。”
新四代同堂陈春鸣绘 (卓珩/编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