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汉因贫困与懒惰穴居山洞21年(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2日08:12 贵州都市报 | |||||||||
姚明昌在燕子洞住了21年 本报讯 1985年,普定县白岩镇打油村39岁的村民姚明昌因为贫困住进了村里一个名叫燕子洞的山洞里,从此过着与世隔绝的穴居生活。 穴居日子,缺盐少油,遇到死猪死狗,才可以打打牙祭。21年转瞬过去,当年进洞时的青年已经变成了一个行动迟缓的老人。前不久,记者两次来到燕子洞,终于探访到这个有着特殊经历的穴居老人。
寻找穴居老人 4月底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记者来到普定县白岩镇打油村,在姚明昌56岁的妹夫杨仕华的带领下走了10来分钟的山路后,来到村子中的一座山下。杨仕华朝着山腰绿树掩盖着的一个洞穴一指:“那就是燕子洞,姚明昌就在这里住了21年。” 爬到洞中,一股凉意袭来,令人忍不住打了个寒战。这个洞长约30米,进深有约6米,最高处约4米。洞中央垒放着三块大石头,算是灶台,上面支着一口黑黑的铁锅,里面残留着几片煮熟的椿树叶子,旁边一口崭新的锑锅内,盛着大约1斤左右的米。 在灶台边,堆放了一大堆柴灰。灶台顶部,由于长时间受烟熏火燎,岩石已经有了一层又黑又厚的烟垢。距灶台右侧不远处的地上,铺着一层稻草,这里应该是主人就寝的床了。 可惜主人姚明昌不在洞中。 杨仕华说,他可能是到野外去了,这个季节里,天气又不冷,地里又有蚕豆,树上还有樱桃,说不定姚明昌已吃饱了,此时正躺在哪家的油菜地里,正美美地睡大觉呢。杨仕华说,一般天气冷时,姚明昌吃饱后的大多时间都是呆在洞中烤火,而天气一转暖,他大多数时间都在野外闲逛。 杨仕华还描述了姚明昌的形象:头发从未剪过,已经有1米多长,披着的时候超过了臀部。因为长时间不洗,头发相互沾在一起已经结成了块,就像一个“野人”。 当天,记者与杨仕华在村子中花了两个多小时四处寻找,最终还是没有找到姚明昌,记者只好遗憾地离开了打油村。 5月16日上午11时许,记者与湖南卫视、安顺人民广播电台“交通之声”的记者再次来到打油村。还未到燕子洞时,远远见一个人影正在洞前的一块田里用田水洗白菜,同行的杨仕华一看背影就说“他就是姚明昌”。走到其身边后,记者发现他的头发已经剪掉,只有一寸左右长。姚明昌说,他的头发是三天前村里的一个人帮他剪掉的。经过简短交谈,记者得知他刚刚从村子里闲逛回来,还没有吃早饭,他正在洗的菜是一个好心的村民送给他的。 几乎忘了油的味道 此时,记者细细打量了这位经历特殊的老人。他满脸污垢,右眼已失明。一件短袖汗衫,一条青色长裤,浸满了汗渍和尘土,油黑发亮,脚上的一双布鞋已又破又旧,左脚的五个脚趾头全部暴露在外。由于长期营养不良,他的脸上呈现出一种灰黑色。面对记者,他始终面带微笑。 洗完菜,记者随姚明昌向他的“家”走去。回“家”的路上,姚明昌行走时显得动作格外迟缓。同行的人提出让他跑一下,但他的奔跑只能算是快走,而且,身体各部分显得极不协调。同行的人分析说,可能是住了这么多年的山洞,一直与世无争,没有什么事需要他做剧烈运动,因此他的运动技能就渐渐退化了。 进入山洞后,记者发现里面的陈设和第一次所见没有什么改变,只是“床”边添了一根用新鲜柏树做的拐杖。看来,姚明昌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 灶台上的黑锅里,还有一碗冷饭,但锑锅里已经没有米了。好在同行的湖南卫视的记者特意为他买了20斤米。姚明昌双眼露出喜悦的光芒,伸手抓出一把米,放在掌心看了看,高兴地笑了。 姚明昌休息了会儿,转身到堆放柴禾的地方,找出一根筷子般大小的树枝。只听见“咔嚓咔嚓”两声,一截小木棍就握在了他的手中,他又走到灶台前,蹲在地上,左手端起装有冷饭的黑锅,用那截小木棍当筷子,在没有菜的情况下就着黑锅“呼噜呼噜”开始吃起冷饭来。姚明昌吃饭间,记者才发现,洞里没有一个碗和一双筷子。约5分钟后,姚明昌的早饭吃完了。随后,他用锑锅到洞前面的水井里打水。记者发现,姚明昌出洞时走的是直线,而进洞时为了省力,走的是曲线。山洞前已经有了两条姚明昌这么多年来走出的小路。 打水回来后,他倒了一半水在锅里,又将在田里洗过的白菜放在锑锅里洗了一遍后,然后把白菜放在锅里,便开始用打火机点火。姚明昌说,他这是煮菜。原来姚明昌用餐是先吃米饭,然后再吃菜,几乎顿顿如此。他说,他已经好久没有吃过盐了,至于油,他几乎忘了是什么味道。 吃完饭后的姚明昌坐在稻草床上开始休息,眼睛望着对面的山上正在劳作的村民。他说,肚子吃饱后,大多数时候他都是这样,要不就睡觉,这算是他的休闲方式。 艰难的穴居生活 “要不是懒惰,他也不会落到今天这个下场。”指着姚明昌,杨仕华恨铁不成钢地说。 杨仕华是姚明昌在打油村唯一的亲戚。他告诉记者,姚明昌今年已60岁,姚明昌共有两个妹妹,另一个妹妹嫁到了普定县的一个镇。不知什么原因,这些年来,这个妹妹从未去看过哥哥。 从杨仕华的口中,记者得知,小时候姚明昌的右眼不慎摔伤,后来便瞎了。因为是独子,姚明昌自幼很受父母宠爱,很少干活。1979年,父母为姚明昌找了一个媳妇,但婚后没有生孩子。一年半后,姚明昌的妻子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 上世纪80年代初,姚明昌的父母先后去世后,姚的妹夫杨仕华将姚接到家中,与他共同生活,这段时间,姚明昌每次总是要在妹妹的监督下才洗脸洗脚洗衣服。一年半后,姚明昌离开妹夫家执意回到自己的家中,但回到家中他并未将自家的土地种起来,大多时候是游手好闲,连房屋漏了也懒得修整。1985年,在房屋实在无法住人的情况下,39岁的姚明昌被迫住进了燕子洞中,这一住就是21年! 每天从洞中醒来后,他总要去别人的地里找吃的,根据季节要么掰别人地里的玉米,要么拔萝卜、掏洋芋、芋头,摘蚕豆等等。村里的每一户人家的地里他几乎都“光顾”过,但好在他每次“讨要”的东西并不多,只要够一顿吃即可,所以村民们也不会责怪他,大家相处得还算融洽,许多好心的村民有时见他没有吃的了,还会主动送给他一些食物。要是遇到死蛇、死猪、死狗,这可是姚明昌最高兴的时候,他会将这些东西剥了皮,放在锅里煮熟后,美餐一顿,算是给自己打打牙祭。 此外,每当村里有老人去世以后,他会到办丧事的村民家中,没有钱买纸烧,他就给去世的老人磕几个头,混几天饭吃,每一次他都要等老人上山安葬后才回到洞中。但村子里不管谁家结婚或是建新房,他从来不去,他说去世的老人他认识,这些结婚或建房的人是才长大的,没有打过交道,所以他不去。 姚明昌说,这几十年来,他从未洗过脸,更别说是洗澡。令人费解的是,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姚明昌竟然没有生过病,平时就连一般的感冒发烧也没有。 不知今朝是何年 由于长时间穴居洞中,很少说话,姚明昌说话的时候有很多词语都发音不准。他将他所在的村民组“团山”说成是“片仙”,此外,说话时间长了,他的喉咙里就像被什么东西卡住,发出的声音含混不清,很多时候就连他的妹夫杨仕华也听不明白。 在与姚明昌断断续续的交谈中,他向记者解释了他住进山洞的原因:本是想在寨子中住下去的,但看见人家有吃他没有,人家有住他没有,无奈之下,才选择了在燕子洞“安家”。 姚明昌一直强调他是1972年进的山洞,任凭杨仕华怎样给他纠正他始终坚持。记者问他今年是多少年,他不假思索回答说:1966年。同行的一位记者拿出一张10元钱的人民币,问姚明昌这是什么,姚明昌看了看,毫不犹豫就说这是“钱”,问他是多少钱,他反复看了看,说是15元,他说钱可以用来买水果糖吃。记者又指着正面的毛主席像问他是谁,这次他回答倒是很正确:中央主席。 杨仕华说,他已经变得糊涂了,而且就连他曾经结过婚这件事他也忘记了。 杨仕华曾经想过把姚明昌接到家中,但姚明昌不想去。他对记者说,一是当初自己执意要离开妹夫家,不好意思再回去,怕人说闲话,再就是考虑到妹夫家里也很贫困。记者问他愿不愿回家种地,他说自己没有农具,一旁的杨仕华说他可以提供给他,姚明昌便又发出了一些旁人无法听得懂的语言。看来,他实在是不想回到从前的生活中了。 尽管如此,姚明昌仍然有着他的理想与追求。他最想办成的有两件事,一是想到煤矿上去挖煤,他说这样是为了好“求生活”,他说,他曾经到过附近的一个矿上,想成为矿工,但煤矿老板不答应,给了他5毛钱后他就回来了;二是想经常有水果糖吃,因为水果糖的味道太诱人了。 打油村的肖支书说,几年前,当地民政部门准备利用扶贫款为姚明昌建房,但村子里的一些村民不允许,他们担心姚明昌会将房子烧起来,殃及到其他村民。肖支书还说,姚明昌的情况属于五保户,这几年来,当地政府每个季度都要给他发放救济粮或衣物,但姚明昌从不爱护,有一次发给他的新被子,被他几天就蹬破了几个大洞。 肖支书以及村里的主任、会计均表示,目前村里正在考虑如何安置姚明昌,结束他21年的穴居生活,让他的晚年生活更加有保障。作者:徐荣锋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