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永远年轻的“中国之莺”——访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8日03:18 舜网-济南日报

  5月27日上午,天上淅淅沥沥地下着雨。10时,一辆面包车停在了山东剧院门口。一位老人下车时,许多年轻人上前搀扶。老人微笑中带着歉意——她在为麻烦别人感到不安。

  这位老人就是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今年已经89岁高龄。晚上,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周小燕歌剧中心”将在山东剧院举行专场音乐会,老人冒雨赶来参加彩排。彩排开始前,周小燕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中国之莺”翱翔七十载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抗战名曲《长城谣》深入人心,而它的首唱者就是周小燕。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不到20岁的周小燕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首唱了《长城谣》、《歌八百壮士》、《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等抗日名曲。

  1938年,周小燕赴法国学习声乐,在欧洲音乐大师的指点下,周小燕的水平飞速提高。1945年,周小燕在巴黎国立大歌剧院以清唱剧形式演唱了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的歌剧《蚌壳》,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中国之莺”。从此,“中国之莺”成了她的第二个名字。

  1947年,周小燕回国,此时她已是一位享誉世界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新中国成立后,周小燕历任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副院长、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1988年,她创办“周小燕歌剧中心”并任艺术总监。几十年来,周小燕为我国培养了魏松、高曼华、万山红、廖昌永等一大批享誉世界的优秀声乐人才。

  如果从1935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专算起,美丽的“中国之莺”已经在艺术的广阔天地中翱翔了71个春秋。

  期待反映当代中国的歌剧

  声乐界一直存在着“土洋之争”,留洋归来的周小燕曾被指为“崇洋媚外”的代表。面对指责,周小燕始终坚持自己的“拿来主义”,她认为西方声乐教育有一套成熟的体系,“我们要学习国外先进的东西,但最终目的还是发展中国的声乐”。

  说到高雅音乐,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源自西方的交响乐、歌剧等。周小燕严肃地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中国传统音乐同样是高雅的”。周小燕认为,高雅艺术在于提高人们的审美素质,无论是表演者还是欣赏者都需要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它们不像超女。超女是昙花一现的,缺乏积累,不是真正的艺术”。

  “我希望有一部反映当代中国的歌剧。”谈到自己最大的希望是什么时,周小燕几乎不假思索地说。中国歌剧的题材以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主,缺乏对当下中国的反映。“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不乏创作素材,应该有一部反映今天国人生活与精神面貌的歌剧。”

  年近九旬天天有课

  岁月不饶人,当年风姿绰约的周小燕,如今苍老而消瘦。但周小燕的心是年轻的,年轻的心让她充满了活力。

  “总觉得自己老了就退是不对的。”虽已年近九旬,周小燕仍然坚持教学,几乎天天有课。艺术需要积累,不是一毕业就能成为一名好的老师。“我教了半个世纪才摸出点道道,不教攒下的经验就没有用处了。”周小燕觉得自己还能工作,还能培养更多的人,“我还能教,就像有人老劝我走路慢着点,我能走快,为什么非要慢?”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声乐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周小燕认为今天许多演员唱功都比她强,“但问题是,虽然技巧方面达到一定水准,但是没有深度,文化素养积累不够”。周小燕希望中国年轻的歌唱演员不仅要学习技巧,更要在知识素养方面加强训练。

  在山东了解中国

  “留学归来,用现代的话怎么说来?”老人问。一旁有人说:“海归?”“对,对,我当年就是一个年轻的海归,在山东了解了中国。”

  1950年,上海方面组织艺术家到山东农村学习。正是在山东的生活经历,让周小燕了解到乡土中国的现实。朴实的山东人民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做出的巨大牺牲也让周小燕心生敬意。从此,周小燕对山东有了深厚的感情。

  上海音乐学院的领导考虑到周小燕年事已高,明确提出不赞成她离沪来济。但是,周小燕怀着对山东人民的感情,欣然赴约来到泉城济南。除了27日的演出,周小燕将应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邀请,在山东剧院为我省首届高校音乐专业师生基本功大赛的选手举办学术讲座,践行她“如果我能活100岁,想尽力教到100岁”的愿望。

  (本报记者 王海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