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著名新闻人范东升讲述他和父亲范长江与汕头的特殊缘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31日12:27 大华网-汕头都市报

  一本真实记录中国红军长征的《中国的西北角》,让世人记住了“范长江”这位著名记者的名字,而他的传奇人生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子承父业”的范东升先生同样具有丰富的新闻从业经历,并且在学术界和业界享有很高的声望。也许,很多汕头人都不知道,这对“新闻父子”竟然都与汕头有段特殊的缘分。

  刚刚出任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的范东升日前接受了本报
记者的专访,款款道出其父范长江当年“蒙难”汕头的传奇经历以及他与汕头的不解之缘。

  父亲当年“蒙难”汕头

  “当年父亲还很年轻就参加了南昌起义,后来蒙难汕头,经历了生死考验。”范东升告诉记者,他父亲范长江曾经不止一次地在不同场合下跟他提及过这段“难忘”经历。

  早年的范长江因为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而被迫逃到武汉,后来,不足17岁的范长江又与一些进步青年一起加入贺龙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学兵营,并跟随学兵营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他所在的团尽管辗转广东奋勇抗争,但最后因寡不敌众被敌军打散,范长江流落到汕头。当时的范长江生活毫无着落,整天在街上流浪,后来又不幸患重病病倒街头,生命垂危。在好心的汕头人的帮助下,范长江获救并慢慢恢复健康。随着身体逐渐康复,他开始对未来感到非常迷茫,不知何去何从。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范长江在路边捡到一张过期的旧报纸,上面有一则关于南京中央政治学校招生的广告,而且广告上写着不收学杂费和食宿费,他感到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仿佛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年轻的范长江希望通过读书找到生活的方向,弄清楚中国革命的出路问题。

  很快,范长江便带着报纸,抱着“先读书,后救国”的决心赶赴南京。谁知,当他风尘仆仆地赶到南京时才发现,由于他在汕头捡到的是一张过期报纸,而当时学校的招生期早已过了。但一心想读书的范长江并不罢休,他坚持等到学校下一轮招生,最后如愿考入这所学校。“可以说,在汕头的这段遭遇不仅让父亲重新获得了生命,更使他找到了生活的方向!”范东升说,范长江当初在汕期间作出“读书救国”决定时尽管还有些少不更事,但这却对他以后的生活和命运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

  “汕大理念”与我不谋而合

  尽管范长江多次向儿子回忆当年在广东的这段遭遇,但他并未具体提及“汕头”这个名字,因此,长久以来范东升只知事情是发生在广东某地。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有记者向他求证此事时,他才弄清楚,原来父亲经常提及的地方就是汕头。当得知此事时,范东升非常惊讶:“今年2月到汕大就职是我第一次来汕头,之前真没预料到有这样一个巧合———我如今工作的地方竟是父亲年轻时曾经蒙难的地方!”

  谈起加盟汕头大学的经过,范东升表示“也有很多巧合”。他和汕大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陈婉莹院长都曾在美国工作过,但当时他们并不相识,后来经人介绍认识。陈婉莹担任汕大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后着手壮大学院的师资队伍,希望“吸纳”一些在业界有名望的教授,这时她想起了回国不久的范东升。当时,范东升身在北京,陈婉莹院长亲自前往北京邀其加盟汕大。“陈院长的亲自邀请让我很感动,而且汕大的办学方针和理念也与我多年来从事新闻行业的理念不谋而合,经过慎重考虑后我决定加盟汕大。”范东升告诉记者,他曾经在美国、香港和内地都有过新闻从业经验,崇尚国际化理念,而汕头大学的“国际化”视野和办学理念与他的想法吻合;而且范东升有20多年的学术研究及传媒实务相结合的经验,又具备新闻报道及传媒管理相结合的工作经验,对传统媒体及新传媒都有心得,这使得他在“重实践”的汕大有了发挥之地。此外,汕大与时俱进的“前瞻性”又刚好与范东升“新闻要紧跟社会和时代发展”的主张一致,这些都成为汕头大学最“吸引”他的地方,并最终促使他很快作出了任职汕大的决定。

  在汕大,范东升除了担任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常务副院长外,还教授一门《新闻评论》课,他希望将自己的一些新闻理念运用在课堂上。“近来我一直在研究有关‘博客’和‘公民新闻’的问题,把传媒界新媒体的发展、变化和对社会公民的影响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在我的课程设置上也会加入这些内容。”在范东升的博客专栏中,他撰写了大量有关“博客”和“公民新闻”的文章,体现出他对传媒界新媒体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不少独到的见解。

  对于自己的新学生们,范东升评价甚高。他告诉记者,学生对于他教授的知识接受很快,几个月来进步比较明显。“汕大的学生总体上思想较为活跃,从一些学生交上来的功课可以看出来,他们很用心,也很有潜力。”如果发现有学生萌发出的消极或自卑情绪,范东升还常常在课堂上以父亲和自己的经历勉励学生要以不懈的努力获取成功。

  “祝《汕头都市报》越办越好!”

  范东升曾经当过记者,做过编辑,既有报纸的工作经验,也办过杂志。他认为,保持特色和紧跟时代变化对于新闻媒体的发展很重要;而新闻从业人员既要及时了解社会、时代的变化,深入民众了解他们的需要,还要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技能。作为从业经验相当丰富的资深新闻人,范东升自然也少不了在百忙之中抽空了解一下汕头本地媒体的情况。

  “尽管来汕头的时间较短,但对汕头媒体也有一个初步印象,那就是特色分明。”范东升告诉记者,他也会抽空看看报纸和电视,关注汕头本地媒体的发展状况。他希望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今后能加强与汕头媒体的联系和交流,利用学校的学术科研资源帮助汕头媒体内容的充实和质量的提升,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对于在汕头市民中较有影响力的《汕头都市报》,范东升给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他认为,尽管《汕头都市报》与广州、深圳等一些大城市的同类型报纸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但它特点分明,尤具地方特色,而且内容非常适合市民的“口味”;在版面编排和栏目设置上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贴近市民读者的需求;在版式设计上活泼醒目,符合市民的阅读习惯。范东升指出,只要保持特色,继续以“面向广大市民”为定位,《汕头都市报》今后还会有更好的发展。

  “尽管刚接手汕大工作,事务比较繁忙,但我经常抽空看看你们《汕头都市报》,学院办公室就订有一份报纸。”范东升欣然应记者之邀,为本报题辞:“祝《汕头都市报》越办越好!”本报记者邓丹丹摄影报道

  相关链接

  范长江 1909年~1970年 :原名范希天,四川省内江县人,著名新闻记者、新闻学家。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新华通讯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职。先后著作有《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通讯与论文》等。1991年,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范长江新闻奖”,这是表彰奖励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最高新闻奖。

  范东升: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获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获硕士学位。中国新闻社资深编辑、记者。国内早期知名传播学研究者之一。1991年受聘于中国新闻社任专稿部主任;1994年创办《华声月报》杂志,任社长兼总编辑;1997年与美国《华渊网》合作创办《华声报》电子版,是中国最早的媒体网站之一;1999年赴纽约任美国《侨报》社长兼编委会主任,在主持报社工作期间,中美两国政界高层人士和华人社区授予《侨报》诸多奖励,包括2005年纽约州授予他“杰出州民奖”等。曾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调研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