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新活法3:让节奏,慢点再慢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31日14:59 金羊网-羊城晚报

  本报记者彭锋王雷实习生卢艳锋

  花一整晚听音乐,花半个月发发呆,“慢一族”自有新主张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激励了无数人为梦想而折腰。但正如约翰·列侬所说“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现在,一些不甘于做生活
奴隶的人发起了一场“慢”的革命,他们希望让生活的脚步慢下来,好好享受生活本有的乐趣。

  难以承受的快节奏

  就在十来天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一名40岁女博士生跳楼自杀,让人们重新怀疑起快节奏生活的害处;日前更有调查显示有两成上海职业人因压力考虑过自杀。工业文明这辆高速运转的火车已经把很多人推向生活急速旋转的漩涡,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

  在天河北一家外资企业工作的许蕊出生于“80年代后”,充满青春活力的她却也过着现在大多数年轻人的标准生活:日复一日地早起晚睡,在办公室里忙得团团转,被一些复杂和不复杂的人和事纠缠着,回到家里还要继续被家务、房贷以及更多的生活琐事压得喘不过气,许蕊不禁在问自己:“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吗?”

  生活就该慢慢享受

  反对快节奏生活的运动最早诞生于1986年的罗马。随后的20年里,这股倡导“慢生活”的风潮影响到了世界各地,中国也不例外,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虽然还称不上是一种潮流,但在广州的大街小巷、在一座座写字楼内,“慢生活”的群体正在渐渐壮大。

  “慢生活”的支持者们反对快餐,认为应该在轻松的环境下吃精心烹制的食品,不接听手机,不查看掌上电脑的信息。“慢一族”还强调花更多的时间处理一件事,而不是在不同的事之间周旋。

  “我们为什么不能花一个小时去散散步,花两小时慢慢享受一顿美食,花一个晚上去静静地听一场音乐会,花半个月在一个地方发发呆,哪怕是把手机、电话关闭三个小时,舒舒服服地打场球、看几本书也好……”慢生活的倡导者毫不掩饰对享受生活的理解。

  心静自然会慢下来

  人们对慢生活的渴望越来越大,却很少有人真正能够慢下来。广州某杂志社编辑孙小姐一直渴望能休闲地生活,可来自日常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却始终让她不敢慢下来。“现在社会竞争压力这么大,生活成本越来越高,我也不得不为更好的生活而奔波,至于‘慢生活’,还是等赚够了钱再说吧。”

  面对像孙小姐这样的困惑和无奈,慢生活的倡导者、漫塑艺术家王增丰认为:“所谓慢生活,不是要人懒惰,而是更积极的生活态度。”60岁的王增丰退休后在白云山下开了一间漫塑工作室,本来轻松休闲的生活变得忙碌起来,可他说:“我现在潜心研究漫塑艺术,心无杂念。虽然忙碌,可心里依然在享受‘慢生活’。”

  慢生活倡导者认为,慢生活并不仅仅表现在节奏上的慢,如果人的内心不能真正平静下来,“慢生活”也只是一种表面形式。只要真正静心,自然能过上悠闲惬意的“慢生活”。

  慢下来,谈何容易

  对于“慢生活”,人们有着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慢生活能减轻心理压力,既有利于个体健康,又有利于社会稳定。不过要让总体经济状况不太富裕的中国百姓“慢生活”,又谈何容易呢?暨南大学社科部主任高雄飞认为,“那些可以过慢生活的人,应该是达到了富裕生活水准的人,他们不会再为一日三餐发愁,也不会为前途而担心,有足够的金钱和精力去享受慢节奏;而中国大部分人把工作当作谋生手段,他们大概是没有条件慢下来的。”

  也有人认为,西方兴起“慢生活”,是因为他们已经“快”过头了,被“快生活”折腾得疲惫不堪了;而中国才刚刚“快”起来,现在就让大家慢下来似乎不合时宜。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周长城则认为,“社会发展本来就是多元化的,有人天性就比较慢,而有人却喜欢过一种紧张和充满压力的生活,不能一概而论。总的来说,现在中国生存压力很大,要做到慢生活也是不容易的”。

  

新活法3:让节奏,慢点再慢点

  陈春鸣画

  (夏天/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