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教授在博客中自称已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1日05:08 华商网-华商报 | |||||||||
华商网讯 “我证明了'1+1!'”5月26日下午,一份厚达16页的数论报告放到华商网编辑的手中。"从这个猜想的提出,到我今天的证明,整整过了262年啊!"自信满满的西安文理学院副教授杨资付,对自己的证明有十足的把握。 “西安一个副教授,真的能摘下这个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持怀疑态度的人不少。长期以来,也有不少人声称证明了这个人类历史上的数学难题,但经过检验后,这样的结论
“我的这个论证作出来已经两年了,这时候拿出来,也正是想和大家交流,想让大家指正不足。我不怕大家批评,欢迎大家和我交流。"杨教授说。 出于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华商网联系了西北工业大学数学专业的赵教授,赵教授认为:“哥德巴赫猜想是个世界性的数学难题,复杂且深奥,要对杨教授的论证正确与否作出判断,需要多位数论专家通过严密的推论来完成,故无法很快作出判断”。 昨日,杨资付教授在自己的博客里公布了他的论证。华商网希望相关学者、专家积极关注并参与论证。新闻热线029-86519805。 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 歌德巴赫猜想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哥德巴赫是德国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生于1690年,1725年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如6=3+3,12=5+7等等。 公元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Goldbach)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Euler),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a) 任何一个≥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 (b) 任何一个≥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就是着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欧拉在6月30日给他的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叙述如此简单的问题,连欧拉这样首屈一指的数学家都不能证明,这个猜想便引起了许多数学家的注意。从费马提出这个猜想至今,许多数学家都不断努力想攻克它,但都没有成功。当然曾经有人作了些具体的验证工作,例如: 6 = 3 + 3, 8 = 3 + 5, 10 = 5 + 5 = 3 + 7, 12 = 5 + 7, 14 = 7 + 7 = 3 + 11,16 = 5 + 11, 18 = 5 + 13,……等等。有人对33×108以内且大过6之偶数一一进行验算,哥德巴赫猜想(a)都成立。但严格的数学证明尚待数学家的努力。 从此,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爵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6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9+9)。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目前最佳的结果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於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Chen's Theorem)."任何充份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後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通常都简称这个结果为大偶数可表示为 "1+2"的形式。 在陈景润之前,关于偶数可表示为s个质数的乘积与t个质数的乘积之和(简称"s+t"问题)之进展情况如下: 1920年,挪威的布朗(Brun)证明了"9+9"。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Rademacher)证明了"7 + 7"。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Estermann)证明了"6 + 6"。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Ricei)先後证明了"5 + 7 ", "4 + 9 ", "3 + 15"和"2 +36"。 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Byxwrao)证明了"5+5"。 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Byxwrao)证明了"4+4"。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Renyi)证明了"1+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 + 4"。 1957年,中国的王元先後证明了"3+3"和"2 + 3"。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BapoaH)证明了"1 + 5",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4"。 1965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Byxwrao)和小维诺格拉多夫(BHHopappB),及意大利的朋比利(Bombieri)证明了"1 + 3"。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 + 2"。 现在,仍有很多数学家在试图证明"1 + 1"这个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