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能再见宝贝,我满足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3日00:52 三秦都市报

  6月1日,陕西历史博物馆迎来了几名特殊的“贵宾”———护宝捐宝的宝鸡农民。48年之后,他们再次与当年自己发现并捐赠的一级馆藏文物———外叔鼎亲密接触。

  挖土挖出青铜珍宝

  6月1日上午,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展厅内,76岁的童玉乾老人兴奋地回忆起当年发
现青铜鼎的情景。

  那是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953年,农村实行互助合作化,地处古老周原大地的岐山县青化乡童家村村民童兆乾、童玉乾、童怀义、童铨和童生明等5户为一个劳动互助组。这年11月的一天,他们五人在村子东南四五米高的土崖挖土时,童兆乾的镢头一下子被弹了回来,手被震得发麻。“肯定是碰到硬东西了”,于是就一点一点用镢头尖部刨土,不一会工夫,一个像锅一样的“铜疙瘩”露了出来。

  “直到后来才知道,我们挖出来的可是一件稀世珍宝呀!”童玉乾老人说,那件宝物被他们秘藏了整整5个年头,1958年8月,文物普查工作在农村开展时,作为青年团员的童玉乾、童怀义认识到他们挖出的东西是文物,应当献给国家。随后,他们赶着一辆大轱辘牛车,翻过三沟六坡,把铜鼎送到了岐山县文化馆。经专家清洗测量,该鼎高89.5厘米、口径61.3厘米、重99.25公斤,因内壁铸有“外叔作宝鼎彝”六字,所以被命名为“外叔鼎”。该鼎造型庄严典重,是西周中期青铜器的代表之作。不久,外叔鼎被调拨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至今。

  让我再摸摸宝贝吧

  “快看、快看,这就是咱们挖出来的铜鼎!”参观中,童玉乾老人一遍一遍重复着同一句话。

  “为了表彰咱,当时还给每人发了一条毛巾、一个搪瓷缸。”童怀义老人激动地说,没想到几十年后还能再一次看到这个宝贝。

  看到这些淳朴的捐宝人对文物的热爱,亲自担任讲解员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马振智被感动了。他说,正是有这些护宝捐宝人的博大胸怀和义举,才使珍宝得以很好的保护,在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给捐宝人创造一个与文物再次相见的机会,让他们圆了一个等了48年的梦!

  本报记者 赵争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