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阔别六十载 同济校友再回李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3日07:20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核心提示: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上海同济大学师生们开始了内迁办学之路,短短三年五次迁徙;1940年9月,李庄士绅一纸电文,同济大学落户李庄,直到抗战胜利;此后,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等众多文化机构纷纷落户李庄,李庄从此名声大振。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六十载思念终难弃,共饮一江水。”昨日下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李庄万人空巷,100多名同济大学校友冒雨来到同济大学的第二故乡李庄,参加
李庄同济纪念碑及同济纪念广场落成典礼。六十年的思念如滔滔长江水汹涌而出,年届耄耋的老校友们热泪盈眶,纷纷回顾了60多年前在李庄古镇学习的艰难岁月。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席义方、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家伦、宜宾市委书记解洪等省市领导和上万名李庄群众共同度过了这个难忘的时刻。

  【历史】

  十六字电文结下半世情缘

  李庄位于宜宾的长江下游约20公里处,建筑精美,民风古朴,有“万里长江第一镇”之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位于上海的国立同济大学为了坚持文化抗战,走上了内迁办学之路。从1937年9月由上海迁至浙江金华起,同济大学的师生们三年里辗转于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广西八步和云南昆明,历经漂泊,却难以找到一张安静的书桌。

  同济大学辗转流离的内迁办学情况传到李庄后,开明的李庄士绅们经过商议,向在昆明的同济大学发出一纸十六字的电报:“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就是这短短的十六个字,结下了李庄和同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情缘。

  1940年9月,同济大学从昆明迁到李庄。从此,同济学子们远离战火袭扰,找到了一张安静的书桌,开始了长达6年的文化抗战生活。1946年4月,同济大学依依不舍地告别第二故乡回到上海。

  高校机构迁来李庄名声大振

  同济大学迁到李庄坚持文化抗战,引起了其他准备内迁的高等学府和文化机构的关注。此后,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央营造学社、中国大地测量所、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等知名度很高的高等学府、研究机构等陆续从北京、南京、上海等地辗转内迁李庄镇,直到抗战胜利后才陆续迁回原处。当时的李庄人口只有3000余人,却容纳了众多高等学府和文化研究机构1.2万多人,李庄人民为这些机构提供了最大能力的帮助。

  从1940年到抗战胜利的6年间,李庄名流云集。著名专家、学者如李济、傅斯年、陶孟和、吴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弟周、梁思永、劳干等云集李庄达五六年,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这部扛鼎之作就诞生在李庄。

  与此同时,邻近的江安县也迁来了国立剧专,郭沫若、曹禺等文化名流也常常到李庄“串门”,李庄成为当时中国西南地区的文化中心之一。李庄在国际上名声大振,专家们与国外研究机构学术信件往来,从国外寄来的邮件只要写上“中国李庄,×××收”,就能准确无误地投递到收信人手里。

  带来文明气息娶走李庄姑娘

  众多高等学府迁来,给这个西南一隅的古镇带来了文明气息,李庄比周围任何地方都接受了更多的现代文明。同济学生们把话剧、新生活方式带到了古镇,年轻男女在古镇小巷中挽手散步,男女同学一起到长江游泳戏水,李庄的青年人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新时尚。六年共度国难的生活,同济师生们与李庄居民们结下了感情,小镇姑娘青睐会说洋话的青年学生,老师、学生与本地居民结成良缘的喜事出现了。当抗战胜利同济大学等高等学府迁回原处时,居然娶走了一大批当地的姑娘。

  【今日】

  广场坐落江边李庄人再迎校友

  昨日中午,下了整整一夜的大雨仍然没停。李庄同济纪念广场坐落在长江岸边沙滩上,一座风帆型的纪念碑矗立在广场正中。午后2时,几十辆客车绵延上百米缓缓驶进了李庄。李庄人民用传统的秧歌舞蹈欢迎分别了半个多世纪的同大校友,上万居民冒雨蜂拥到中央营造学社旧址的东岳庙前的广场。

  李庄同济纪念广场占地500平方米,由同济大学和多名建筑设计专家精心设计并由同济大学捐资修建。广场从东岳庙门前台阶起,面向长江呈下开放式,一座代表抗战精神的风帆型不锈钢纪念碑与东岳庙遥遥相望。青石板构筑的广场地面,深深刻上了同济大学从1907年创办以来的“足迹”,一直“走”到李庄,“走”过抗战,走向未来。纪念碑中碑体全部在上海制作完成,最后运送到李庄安装。除此之外,同济大学还捐资对东岳庙进行保护性修复,并沿长江修建了一条1000多米长的同济大道。

  《雷雨》再上舞台仿佛回到从前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家伦首先代表25万同济人向分别了六十年的李庄人民鞠躬,他在致辞中表示,分别之后的六十年间,同济大学没有忘记在最艰难的时候伸出了援助之手的无私李庄。李庄是同济大学的第二故乡,李庄的同济是同济大学历史上的骄傲。

  80岁的老校友龚锦涵满怀深情地回忆了当年在李庄学习和生活的情景。龚锦涵1942年考进同济大学附中,1946年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1950年毕业。“我的八年同济生涯中,有一半是在李庄度过的。”龚锦涵的回忆引起老校友们的共鸣,这些耄耋老人们回忆起60年前的李庄生活,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1946年离开李庄时,同济大学的学生们用一台话剧《雷雨》与李庄父老乡亲进行了告别。昨日下午,同济大学学生艺术团将这幕话剧再次搬上舞台时,许多当年还是孩子的老人仿佛又回到了从前的岁月。

  同济百年校庆李庄设分会场

  为了感谢李庄在同济大学最艰难的时候给予的无私援助,2005年,同济大学与宜宾市和李庄展开了全面合作。当年5月,李庄同济纪念碑及同济纪念广场奠基,同济大学与宜宾市校地合作全面展开,先后有6名同济大学教师到宜宾挂职锻炼,60名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到同济大学学习1年。同济大学教师们为宜宾市完成了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生态规划,学校多个单位参与了李庄中学的建设。目前,同济大学正在与有关部门积极协调李庄镇的自来水水源改善和生态规划制定。

  昨日,四名同济大学的志愿者走上了舞台,他们将留在李庄,为李庄中学的学生上一年课。同济大学负责人介绍,从今年开始,同济大学将每年在学生中征集四名志愿者,到李庄中学支教一年,让同济和李庄的情缘一直延续下去。

  宜宾市委书记解洪认为,李庄和同济的情缘构成了文化抗战中最典型的民族精神。六十年后的今天,挖掘李庄和同济的历史,就是要充分发挥宜宾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引进先进文化,把宜宾建设得更加美好。

  据了解,2007年同济大学一百周年校庆庆典活动将专门在李庄设立分会场,届时,李庄将在长江上游与2000多公里外的上海同济一起庆祝同济大学百年华诞。(短信代码:41250801)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